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道德經的驚天秘密


老子是我國2500年前的一位大聖人,騎青牛過函穀關,留下一本奇書,被後人稱為道德經.這本書之所以被稱為奇書,一是2500年來人們不斷地在研究它,更為神奇的是,我聽一位老者說,2012年後我們將會讀到一本更為神奇的道德經。我曾經向這位老者請教,2012年後會是怎麼個神奇法?老者搖搖頭,說天機不可泄露。在我的再三懇求下,老者給我說了幾句,令我當時是五雷轟頂,那叫一個震驚呀!這是三年前的事了,因為當時老者在向我透露時一再交代我時機不到,不可讓外人知道。所以三年來這個秘密一直壓在我的心底,很少向外人透露。現在想想再有兩年就是2012年的12月*日了,我再三懇請老者,老者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切自有天意。今將老者三年前告訴我的一部分話,告知天下,坐等2012年驗證。希望能引起2012吧高人們的指點,說白了我對老者的話隻是震驚,還真不完全理解。
記得三年前老者對我說,“小夥子,你讀過老子的道德經嗎?”我說讀過。他就問我“你知道老子是怎麼說的道生萬物呢?”我就不加思索的說 “這還用問嗎?道德經裏不是寫的很明白嗎?天下人都知道的呀。”於是我不屑一顧的對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附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說完我還想等著老者誇我幾句呢,沒想到老者連連搖頭,說:“小夥子,不可盡信書呀,五年以後,你再看看這句話,就知道老子當年是怎麼說的了。”我看老者很認真的態度,想必這個老者不會是在和我開玩笑,於是就再三懇請老者,說“這還有錯嗎?如果有什麼不對,不要等到五年以後了,還望老人家指教。”接下來老者說的話差點沒把我氣暈。老者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附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當時我聽了這個話,就差一個罵老頭是瘋子了,可是我張張嘴,一時又不知怎麼去和老者理論。三年了,這句話一直壓在我的心頭,時不時會在我的耳邊響起,有時又覺得老者的話可能也是有點道理的,有時再一想老頭說的還是瘋話。這個吧裏高人多,人氣旺,我把這個難題交給大家,人多智慧廣,幫我出出點子怎麼去和老頭理論。
幾天以後,我去見老者,本想和他理論的,我已經準備了一大堆說辭,為了維護我的傳統觀點,我是胸有成竹的。可是見了老者以後,他什麼也沒問就說:“你這次來就不要和我理論了。我再問你個問題,你回答我。看你也是蠻喜歡老子的,你知道老子說的道的內容是什麼嗎?”這令我很尷尬。我想這老頭真是古怪。道德經裏不是明明寫著“道可道,非常道” 嘛,地球人都定論了的“道可以說,但道是說不清楚的”,這個還要叫我回答。我為了想嘲笑他,就反問他:“老子道德經第一句話不就說了嘛,'道可道,非常道’,怎麼這還會有錯?”不料老者笑笑說:“是呀,這個當然又錯了。年輕人,不要不服氣,第一次我就告訴你,不要盡信書,你卻總是不喜歡自己思考。人雲亦雲這不是智慧。”。頓了頓,老者繼續說“其實老子的道的內容很明白的寫在他的書裏,就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隻是你沒讀明白。”天呀,這還了得,他不但否定了"道可道,非常道",還自己編排出這麼一句道德經裏根本沒有的假話來糊弄我。你說我冤不冤,我也不說了,還是各位看官平平理吧,反正我是懶得再理他。
我記得道德經裏根本沒有這句話,隻記得老子說過一句“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老者竟然斷章取義,說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還把這說成是道的內容,簡直是瘋了。豈有此理!
趁今天早上還清醒,我把老者當年告訴我的他的這句話的古怪思想一次拋出,令大家琢磨。記得他是這樣告訴我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文隻是一個探討貼,歡迎大家發表看法,多提問題。在道麵前,我們都還是個孩子,我和大家一樣的迷茫,但我們要鼓起勇氣敢於探討。我隻是在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請大家不要再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因為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很為老者的話震驚,也許正如老者所言,2012年老子的話真的會發生大變化,那就讓我們做個先知先行者吧;雖然一開始我和大家一樣對老者的話不屑一顧,以為是瘋言瘋語,可是隨著他一點點的告訴我的話越多,我開始轉變我對他的看法我把老子和老者以及傳統的這段話放在一起大家比較:老子原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者的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傳統的話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三次我去老者家裏,是主動去提出我的困惑的。我見了老者就問他.我說:“老師傅,你這種奇怪的讀道德經的方法,我發現你為什麼總是把一些分開的字放在一起讀呀?這有什麼作用嗎?” 這次老者很慈祥的告訴我說“老子的思想被人為地分割幾千年了,是有人故意把他分開,故意迷惑人,現在時代變了,我又把他接起來,這是天意,我告訴你了,五年後你自然會明白的。”我又問他,“你一句什麼判斷是人為的對老子的話分割了?”他說“是老子告訴我的。”這我當然不相信了。他看我一臉迷茫的樣子,就隨口說出一段老子的話。“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者說“在這裏老子告訴了我萬物的變化全在一個【複】字。年輕人,記著,隻有反反複複的思考,一切自然會明白。”聽到一個複字,我的心裏好像有一種頓悟的感覺,頓感如醍醐灌頂,這時我的心裏已經開始轉變對老者的看法。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細心的人會發現老者這句話其實和我看到的傳統的讀法也是不一樣的。這也同樣很令我吃驚。
傳統的讀法是這樣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三次去老者家裏,那次他除了告訴我上邊那句話,還告訴了我一句具有顛覆性的話,就是【有無不可相生】。他說“有無是不可相生的,有就是有,無就是無,有生於無。人要是把有說成無,或者把無說成有,那就是明明在撒謊,正是因為這樣,人類道德才淪喪。”我說“可是,道德經明明寫著有無相生的呀!”他憤怒的說 “這是個彌天大謊。老子的話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我就問他“那麼老子的話是什麼意思呢?”他開口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嗚呼!這又一次顛覆了我的傳統觀,我經常讀的道德經都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這可叫我何以是從?還是交給大家評判好了。
又過些時日,我第四次去找老者,是想和他隨便聊聊的。沒想到這次我們話談到投緣時,他幫我解開了一個讀道德經最大的困惑。那天他問我,“老子心目中的聖人應該怎麼處事?”吃了前幾次的虧,這次我不再順口出言了,我說“老子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但是我根本不知道處無為之事什麼意思,是叫人做呢還是不要人做?你給我解釋解釋好嗎?”他說“現在給你解釋也沒有用,還是你沒放下那本經書。我還是老樣子,先告訴你一句話,你回家自己琢磨更好。”接下來老者就說他的觀點是:“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就是這句話又讓我迷糊了幾十天。但後來我還是深有體會的,到我醒悟了以後,我還把這句話用我的企業的管理上,我的收效明顯改觀了不少,有時真的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老者告訴我這麼多話,就這句話我感覺我是理解了。也是不枉我這幾年的迷迷醒醒吧。在此,我代表讀到這個故事的所有的朋友向這位“瘋癲”的老者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者的話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我讀到的傳統經書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的話同樣大家自己比較看到這麼多人關注,而且對老者之言持讚歎的還不少,看來這世道真的是瘋了,也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大家真的是比我聰明一萬倍。說實在的,我這人一向頑固,打骨子裏一開始我是很看不起老者的,可以說是很長時間我都是不能接受他的觀點,我很想從我已有的知識裏去尋找辯駁老者的突破口,可是我挖空心思的想,也沒有做到,一直為此糾結了三年。今講這個故事,原打算希望集結大家的智慧,合力辯駁老者,沒想到大家倒是對老者讚歎一片。看來天不由人呀。正應了老者的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切都是天意吧。是不是也如老者說的,2012年老子的話真的要發生大改變了嗎?
第五次我們相見,是在我自己公司的辦公室裏。這次我記憶最深,可以說是終生難忘。記得那是我們第一次談話後的第二年的冬天,天下著大雪,我獨自一人坐在我的辦公室,當時公司正在上一個項目,我正為資金緊張而發愁,遠遠地就看見雪地上一個滿身白雪的人正從院子裏朝我辦公室走來,近了一看是老者,我詫異萬分,趕緊推門去迎接。“我來看看你。”一見麵他就說。
待坐定,老者看看我,我當時真的是詫異的不知如何開口。因為老者自我們相識以來從沒到過我廠。簡單聊幾句後,老者直入正題,說:“我今天正好路過這裏,順路看看你。你什麼也不要說了,知道你現在正在擴大規模,我想再送給你一段話,會對你有用的。”我知道老者的脾氣,什麼也不要問他,每次隻管聽就是了,反正他不會害我。下麵是他那天說的話,當時真可以說是五雷轟頂。他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 乎天門開闔能,為雌! 乎明白四達能,無知!”
天呀,又是我聞所未聞的一段話。閑聊了一會,老者走了。這段話原文我當時沒記住,他走後我趕緊拿出道德經,查找原文一看,那叫一個震驚呀!暈了N次...原文是這樣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後來我自己橫橫心,管他“乎”是虛詞還是通假字,我是硬著頭皮以“呼吸什麼什麼能量,就能怎麼怎麼樣”的意思勉強自己去理解老者的話。不過還真的管用。後來不到半年,我把自己當時又上馬的那個項目給砍了,因為後來我意識到這個項目已經嚴重拖累了我的專項業務,使我企業脫離了良好的經營軌道。這正應驗了老者說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上第二個項目本想盈利更多,結果拖累了主業,看來還是我這個當家人心太貪所致。自認倒黴吧。事實證明,好在我及時砍掉了第二個項目,一門心思的經營我的專項,企業很快又步入了正規。現在想想都害怕,玄哪!
後來我就強迫自己做事必須專心,因為心雖然大,但每一件事都在心裏占據一個相應的位置,事與心是一一對應的關係,隻有專心才能做好事情。以前我隻知道外國的科學家都很了不起,個個都是專家,自從那次以後我才從老者的話語裏體會到,原來2500年前的老子就向我們提出專業之重要的呼喚,可惜沒人能懂!嗚呼哀哉!
接下來這一次我與老者的見麵和交談,有點意思,說白了簡直是太可笑了。這是一次在市麵上的一次偶然巧遇。那天,太陽特別好,我開車走在大街上,偶然發現一個身影,仔細一看卻是老者,我趕緊給他打喇叭,讓他上了我的車。上車時隻見他把一個東西先放在我的車上,我仔細一看,是太上老君像。後來在車上他告訴我,那天是專門出門請老君像的。還告訴我說他剛剛從道德經裏一句話,是說明“萬事萬物都是像的化身,就是像掌控一切。”我一聽又有新詞了,趕緊問“說來聽聽,老子說過這樣的話嗎?”他就非常興奮地告訴我一句下麵的話:“不治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聽了以後我差一點沒有笑出來,我以為這次是什麼好東東呢,原來他把“象帝之先”的“先”字給扔掉了。他說,你還先不要笑,這可是他剛剛體會到的,還說這一點上就連他自己也迷了幾十年。我暈,這次令我吃驚的倒不是他告訴我這句話,而是第一次聽說他也會為一個問題迷惑幾十年,這次對我來說很搞笑。
這一次我們的談話就像是他在和我探討問題。他先問我“我想聽聽你對天之道和人之道的理解。”我就把老子關於天之道和人之道的那一章背出來然後先談了我的看法。“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這是道德經的原文。
我是這樣解釋的。天道,就像是把弦繃在弓上射箭一樣,弦位高了就要壓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些。多出來的時候,就要加以減損,不足的時候,就要加以補足。天道,是減損有餘的,用來補給不足的。但人之道卻不是這樣,總是減損不足的,用來供給有餘的。有誰能夠把有餘的拿來補給天下不足的呢,隻有能夠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所以,開悟的道者不會儲藏財物,而是把多餘的財物用來幫助別人,他們越這樣做,反而越是會擁有財物。越是給予別人,自己反而越多。道的創造總是利於萬物,而不是去傷害它們。開悟的道者無無論做什麼事都不會去與人相爭。
老者聽了以後好久沒有說話,臉色有點鐵青,麼非他不滿意我的解釋嗎?良久,老者長歎一聲,說“看來人們在這個問題上真的是太固執了。還得三年呀。”看樣子老者是真的不滿意我的說辭。我們這個打著替天行道的說辭他還不滿意,我也鬱悶了。我說:“老人家,你也不要有什麼顧慮,還是說說你的看法吧。接下來他說的這番話令我陷入了沉思中。
老者說“小夥子,你說的大部分都對,就是在天之道和人之道這一點上,你還沒有領會到位。”頓了頓,他接著說“我的理解是老子的用意並非是這樣,而是告訴人們,天之道是鋼強之道,天是容不得一切多餘的事物,天會毫不留情的去損毀有餘,同時天也包容一切不足的事物,天會給一切不足的事物保留發展的空間;而人之道則是柔弱之道,人需要不斷的減損自身的不足,把不足轉化為有餘奉獻給大家,而能夠創造有餘來奉獻大家的是那些親近道並去探索道的人。天和人是道的兩股力量,人在消耗不足而天在補給不足,同時人又在製造有餘而天又在銷毀有餘,天和人兩股角色各行其道,四股力量相互協和,以維護一個共同的道的永恒。人如果一味的褒揚天之道,那是意識進入了誤區,人如果不斷的詆毀人之道更是進入了誤區的意識。人類提倡替天行道是千古錯誤的認識,人類本該大行人之道,人天各行其道才是正道,才能真正達到“天·道·人”三者的合一。”我已是啞口無言。
由於時間關係,今天透漏給大家一些比較好理解的談話。這次不記得是第幾次見麵的談話了,老者向我透露了他關於老子對美醜善惡的看法的話,同樣極大地震撼了我。記得他是這樣說的:眾妙之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
這裏令我吃驚的是老者把道德經第一章裏最後一句話“眾妙之門”放在了這段話的首句,我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句話同樣雷人吧。但這段話的意思那天老者並沒有吝嗇,給我解釋了一點點,這裏我也說給大家好了。
老者說,這句話裏要領會兩個關鍵的字“矣”和“已”,他解釋說,“矣”是“了”的意思,表示完成時態;“已”是後來,過了一些時間的意思,已故就是後來明白以後。總之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說“萬事萬物的奧妙之門是天下人人都可以知道的。大家的行為是美還是惡,行動結束了大家立刻就會知道,而大家的行為是善還是不善,是要等到行為結束後後來大家醒悟了才知道的。簡單地說,就是說明一個“美醜易辨,善惡難識”的道理吧。雖然我對他的這個斷句還持保留態度,但是這一段話我很聽得進去,真是說到我的心窩子裏了。不管那麼多這一點上我是佩服他老人家的。
下麵這次談話的內容,更雷人,可以說是顛覆我對於傳統觀點看法的一次談話,這裏提醒大家做好被雷的準備然後再往下看。不過我當時的感覺是,雖然很雷人,可是很令人興奮。這句話仿佛解開了套在我頭腦裏的一把無形的枷鎖。那天老者問我,你還記得老子的三寶嗎?這個我是再熟悉不過了,而且我也是按照太上老君的三寶做事的,還能忘了。我順口就來“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老者說“我給你糾正一下,你自己比較吧,哪個好用用哪個。”一聽要糾正,我立馬來了精神,心想他這次不會再來個雷人的話出來吧。果不其然,看來每次老者都是不雷人的話他不說。諸君聽好了,下麵就是他的雷話。“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老者還告訴我說,老子這三寶中,他最看重的就是第三寶。看來雷人總是和別人不一樣。有心人慢慢體會吧。
還有一次的談話,我要感謝老者,他的信息對我重新認識老子的一句名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最喜歡的老子的一句名言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前隻是喜歡的不得了,但領會的並不深刻。這次在老者的指點下我醒悟了,感謝老者下麵的話: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複為奇,善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各位會問我,這你為何要感謝老者呀,這是老子的原話嘛。可能細心的人會發現,這句話和我們傳統的話有個地方發生了變化。請看傳統的話: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者變化的話“孰知其極,其無。正正複為奇,善善複為妖;”傳統的說教話“孰知其極其無正,正複為奇,善複為妖;”這次我沒有驚奇的原因是,老者的話使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一句外國名言;“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謬論。”以及“過猶不及”的道理。“正正”的意思說明了“正雖然是好的,但正之再正就未必是好事。” 這也正好揭示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論斷。我不說了,還是把這個問題交給大家琢磨吧。
在這裏我向大家先透露一點老者教我如何體會他的話的一個例子,供大家參考,免得大家抱怨老者隻指點我,不指點你們,顯得我小家子氣,在此聲明,本人並不吝嗇,隻是過於愚鈍,很多地方搞不明白,還指望和大家共同學習呢,嗬嗬。下麵這是一次老者教我如何理解他這些火星話的一個例子,大家請看。老者說“小夥子,對於'聖人處無'這四個字,你可能不理解吧,那麼你試著和老子說過的另外一句沒有爭議的話放在一起來體會,也許你就會明白些什麼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句話沒有什麼爭議,這裏老子說的是'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那麼未有和未亂是不是都是尚未發生呢?這是不是就是'無’呢?”慢慢的我就逐漸領會一些了。雖然到現在還不是全明白。但我不著急,這不離2012年12月*日還有兩年來嗎,會明白的。嗬嗬。
上邊隨便聊了聊,我說過這次上網會告訴大家一些非常震驚的話,我現在就開始兌現我的諾言,要不憋在心裏邊那叫一個慌呀,真鬧心。不過我真誠的奉勸大家要正確的看待這個問題。下麵開始吧。這也是在我和老者之間發生的故事快要結束的時候,老者才告訴我的。那一次我又去了老者家,正好遇見他端坐在太上老君神像前,兩目微閉,默默無言,神色非常肅穆。這時我已經稱他為師傅了。我看到師傅這個表情,預感到好像有什麼大事要發生。就悄無聲息的坐在他身邊。不出所料。良久,師傅向我透露了一個驚天的大秘。他告訴我老子道德經裏有一章話必須得告訴我,讓我記住。我什麼也沒問,就說“你說吧師傅。”他說”我把下麵這一章念給你聽。”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我細心的注意到,師傅在念這一章時,有個地方明顯與常規讀法不一樣,就是“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這一句裏,【無】這個字他老人家發的是四聲,音調非常重,而且還和狎·厭這兩個字中間有個明顯的停頓,通常我自己念這個字發的是二聲。無狎·無厭是連讀的。
我心裏打個登,這裏明顯能聽出不同的意思。念完後,師傅就開始解釋,待他解釋完,果然令我嚇得是一身冷汗。My gad!我終於知了·道!!!!他的解釋是這樣的:“如果人不畏懼於天道的威力,那麼天道就會把更大的威懾降臨人間。讓人間萬物皆無,像人戲弄狗一樣毀滅人類賴以居住的場所,讓人間眾生皆無,像厭惡了人類一樣毀滅眾生的生命。那唯一的辦法就是人不要去遭到天道的厭惡,這樣天道才不會去厭惡人類。因此聖人自己知曉如何去和天道和睦相處的道理,而不忍見到人類自身被天道滅亡的惡果。自己知道愛惜人間的人類而不會去把人道淩駕於天道的顯貴之上。所以人要有所取有所舍。”
大家晚上好,我看了大家的回複,對大家的回複不勝感激,不管你持什麼態度,我現在暫不回複,因為我前邊說過,我要把這個故事講完,才會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感受。大家看完整個故事以後,你心中的疑問自然會揭開。好了,開始吧。
因為從第五次就是老者和我在我公司見麵之後的一些故事,我已經打亂了次序提前透露了一些,這些可能會幹擾了你分享這個故事的快樂心情。現在我還回到以前見麵的次序上來。請你也把思緒調整回去。
如果我記得沒錯的話,現在應該是第六次的見麵了。這一次的談話老者為我揭開了是'道生一’還是'道,生一一’的困惑。想必大家也會從中醒悟。老者說“道生一”的思維是一種束縛人類思想的一種思維,很容易使人陷入“唯我獨尊的王者思想”,是一種獨裁式的思維,好像天下就生這單個“一”,很容易使人鑽入牛角尖,陷進死胡同;是一種片麵的,偏執的思想。而“道,生一一”的思維是一種寬容性的開拓試思維,給人的直觀感覺是道生了一個又一個無數的“一”,而這每一個一又是不同的,萬物中的每一物對應一個一。還舉出了下麵這段話給我解釋。“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至譽無譽。不欲璐璐如玉,珞珞如石。”老者解釋說“這裏天地神穀萬物侯王各得一道,分別是一天道,一地道。一神道,一穀道,一物道,一王道。這從現在的角度講就是老子的民主的思想”我不知道老者這些話對不對,但是很有新意。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於網絡,由中華道友會弘道編輯部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中國茶道藝術二十四品:品水 品茶 更品人


 
  水可品,茶可品,人更可品。天地萬物,道生之,德畜之,生生不息,能入品者亦自可觀,故有書品、畫品、琴品、簫品、山品、水品、蘭品、茶品等。眾多品物之中,茶品第一。
 
  曆代以來,能將茶品提升到茶道藝術高度的,亦代不乏人,如唐之陸羽、宋之趙佶、明清之朱權、田藝蘅、許次紓、冒襄等。更有精行儉德之士,勤修苦行之徒,身居市廛,心止高山,茶池盞畔,幽若山林,每以煎水烹茶為清修要務,細參一甌之甘苦,於茶煙水聲外,修養心性,直麵真我,成為中國茶道藝術的一股清流。
 
  故茶不但可以入品,更可以入詩、入畫、入禪、入道。茶道二十四品分人品、茶品、水品、火品、茶器品及茶室品,每品又細分四品,合計二十四品:
  一、人品:清、雅、簡、淡
  1.清:秉自然靈秀之氣,形神俱清。
  2.雅:謙恭儒雅,有君子之風。
  3.簡:舉止豁朗簡約,不拘俗禮。
  4.淡:少名利之心,自甘淡泊。
   
  二、茶品:清、香、甘、淡
  5.清:秉自然靈秀之氣,形色俱清。
  6.香:其嗅如蘭。
  7.甘:其甘如薺。
  8.淡:淡而有味。
   
  三、水品:清、活、甘、冽
  9.清:水質澄澈、純淨。
  10.活:水質鮮活,不凝滯。
  11.甘:水味甘香。
  12.冽:水味清寒。
   
  四、火品:明、活、潔、燥
  13.明:有火光。
  14.活:有火焰。
  15.潔:無異味。
  16.燥:無濕氣。
   
  五、茶器品:質、樸、雅、素
  17.質:質地純正。
  18.樸:形製古樸。
  19.雅:以秀雅為尚。
  20.素:以素器為尚。
   
  六、茶室品:簡、古、通、幽
  21.簡:結構簡潔、明快。
  22.古:形製簡古、樸素。
  23.通:布局開放、通透。
  24.幽:環境清幽、秀雅。
 

鬼穀子72術,完整收藏


第一計陽謀陰謀
鬼穀子曰:“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成者,積德也。”
計謀,有陰謀和陽謀之別,在任何情況下,人們都不可輕視對方,因為事件、環境、情報都有假的。所以聖人應該高深莫測。鬼穀子所謂“陰”,是謀之於陰成之於陽。
第二計 扭轉乾坤
鬼穀子曰:“故靜固誌意,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
鬼穀子認為,當形勢對我們不利時,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地涵養自己的精神力量,因為隻有自己的精神力量強大了,才可以扭轉乾坤。
第三計 各個擊破
鬼穀子曰:“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
鬼穀子認為:要想使對方的威勢分散,我們必須效法伏熊,伺機而動,各個擊破。
第四計 如閉如卦
鬼穀子曰:“環轉因化,莫之所為,退為尤儀。”
鬼穀子說:在作戰時,人們必須象圓環那樣隨機應變,運轉自如,使他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情況。
第五計 盜盡天機
鬼穀子曰:“是以聖人居天地之間,立身、禦擊、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象之宜。”
鬼穀子認為,一個高明的人,在瞬息萬變的事物中,應及時抓住事物轉化的時機,去調整或執行自己的計劃。
第六計 一言興邦
鬼穀子曰:“聖人所貴道微妙者,誠以其可以轉危為安,救亡使存也。”
世人說話隨口而發,一言錯出,遺禍無窮。
第七計 眾不敵寡
鬼穀子曰:“將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逆之,逆之,雖盛必衰。”
一個人,一旦他違背了事物的發展規律去做事,即使一時擁有強大的勢力,也必然會失敗;一個人,如果能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去做事,那麼,即使目前勢單力薄,也能以少勝多。
第八計 計中詭計
鬼穀子曰:“凡趨合倍反,計有造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複相求,因事為製。”
世上萬事千變萬化,一個主帥,必須拿出多個計謀去應付不斷變化的情況。第九計 天地無常
鬼穀子曰:“天地所變換,既有變換,豈能長久乎?”
天地之間,理本一貫,沒有不變之天氣,沒有不變之人事,一個人隻知一味地相信即成的傳統,而不知道革新,他就必然被時代所淘汰。
第十計 推陳出新
鬼穀子曰:“曲則全,枉則過,滿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新陳代謝是宇宙萬物發展的一個規律,一切的創新,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沒有對傳統的繼承,就無法談創新。隻有對傳統有了徹底的了解,才能對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分清,然後,剔除傳統中的糟粕,將傳統中的精華部分加以發揚光大。
第十一計 高瞻遠矚
鬼穀子曰:“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亦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
眾人不知道的東西,眾人看不見的東西,智者獨能明察秋毫。
第十二計 翻手為背
鬼穀子曰:“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借以陰陽禦其事,陽動而行,陰占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陽還終始,陰極反陽。”
變是萬物發展的規律,我們隻有運用靈活的而不是機械的方法來處理我們麵前的事情,才能勝不驕敗不餒。
第十三計 忤合深謀
鬼穀子曰:“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複相求,因事為製,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於是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其術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為之;用之國,必量國而與之;用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身,必量身材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就桀,然後合於湯,呂尙三就文王,三入殿,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文王。”
第十四計 暗度陳倉
鬼穀子曰:“聖人之道陽,愚人之道陰,聖人之製道,在隱與匿。”
聰明的將帥,往往會製造一些假象迷惑敵人,暗地裏卻進行著製敵於死命的行動。
第十五計 一點突破
鬼穀子曰:“從外製內,事有因,由而隨也。”
我們要想從外部控製別人的內心,就應該懂得:必須抓住事物的關鍵環節,一切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第十六計 視微成巨
鬼穀子曰:“察其事,論萬物,別雌雄,雖非其事,見微知類。”
一個明智的人,能夠根據細微的征兆,去推知潛在的重大事件。
第十七計 主客互變
鬼穀子曰:“故為強者積於弱也,為有者積於曲也,有餘者積於不定也,此其道不行也,柔弱勝於剛強,故積弱可以為強。”較量主客之勢,則有變客為主,變主為客之術也。
第十八計 納叛招降
鬼穀子曰:“勿堅而拒之,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
一個聰明的主帥,應該有一種雄偉的政治家氣魄,他不拒絕任何一個想要歸附自己的人。第十九計 應敵而動
鬼穀子曰:“從而應之,事無不可。”
所謂“應”,是“迫而後動”“不得已而起”,這裏的“應”不是消極的“無抵抗主義”,而是以無為達到無不為的一種方法。一個人,如果處處爭強好勝,他的體力、精神必定消耗得快,生命不會輕舉妄動,而是不斷的鍛煉自己的體力意誌,一直達到能完全克敵製勝的時候,他才會有行動,也就是說,他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動則已,一動就勢不可擋。
第二十計 三教九流
鬼穀子曰:“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求近,其有隱括,乃可掙,乃可求,乃可用。”
一個人要想幹出一番事業,就必須廣泛的招納各方麵的人才。鄭國子產是一個辦公擇而能使的人,公孫諢能知四國,火而善辯,裨諶、馮簡矛能斷大事,子大叔美而善寫,遇國與國之事,子產問公孫諢,然後與裨諶計議,再讓馮簡矛判斷事情的可行性,一旦事情成功,再讓子大叔寫文來應對賓客。
第二十一計 散縱連橫
鬼穀子曰:“用分威散眾之權,以見其兌威。”
一個聰明之士,能破壞敵人的聯盟關係,從而增強自己的威力。
第二十二計 飛鉗破敵
鬼穀子曰:“飛鉗篇謂‘立世而製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用或稱財貨琦珠、白玉、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間以箝之,將用之天下,必量權度能,見天時之盛衰!製地形之廣狹,險阻之難易,人民財貨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說其所望,以飛鉗之辭,鉤其所好,以箝求之,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財力,料氣勢,為三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合之,以意宜之,此飛鉗之綴也。用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而從,可箝而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總之,鬼穀子所謂“飛鉗”,就是立勢製勢,就是運用各種手段,造成一種形勢,使得對方、集團或敵國,不能不受我的脅持與控製,而且不能擺脫,即“綴而不失”。
第二十三計 料敵如神
鬼穀子曰:“寂然不動,感而遂能天下之敵,能知於知,見於不見。”
智者往往能透過錯綜複雜的現象,掌握敵人的真正動向。
第二十四計 間不能人
鬼穀子曰:“籌措萬類之始終,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
智者往往能從微小的細節中捕捉到重大事情的征兆,識破敵人的陰謀。
第二十五計 弱可攻強
鬼穀子曰:“故為強者積於弱也,也有者積於曲也,有餘者積於不定也,此其道術行也,柔勝於剛強,故積弱可以為強。”
弱與強,都是相對而言,在一定的情況下,弱也可以攻強,並能獲得勝利。
第二十六計 無中生有
鬼穀子曰:“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義類,說義無窮”。
盡管天道混混沌沌,君主或將帥也可以由此去推論出世上萬物變化的道理,解說無窮無盡的奧秘。
第二十七計 空中樓閣
鬼穀子曰:“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
明智之士,他善於利用言詞,去構築一個烏托邦的世界,調動己方人的積極性,引誘敵人上鉤。在這裏他要努力運用三寸不爛之舌,將自己陳述的東西說得無比美好,具有強烈的誘惑力。第二十八計 帶兵帶心
鬼穀子曰:“攝心者,人係其心於己。”
帶兵,必須要以帶心為最高的原則,必須使每個人心裏服從。
第二十九計 一石二鳥
鬼穀子曰:“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敵下。”
一個計謀能夠收到多種效果為佳。
第三十計 四兩千斤
鬼穀子曰:“何謂量權?曰:度於大小,謀於眾寡”。
一個統帥或者將領,應該知己知彼。這樣,他就能以“四兩”之力巧勝“千斤之力。
第三十一計 萬金間敵
鬼穀子曰:“事皆有內捷,索使本捷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邑。”
以厚金去進行活動,往往能收到戰場上得不到的結果。
第三十二計 製人行權
鬼穀子曰:“事貴製人,而不貴見製於人;治人者,握權也,見製人者,製命也;道貴製人,不貴製於人也;製人者握權,製於人者失命。”
所謂握權者,知權變;,握其機而應之,使與國家示於我,而為我助,不為他國所爭,製人而不見製於人,全在主動行權,一人被動,整個事情都將被弄糟。
第三十三計 謀泄無功
鬼穀子曰:“欲說者務隱度,計事者務循順”。
一個將帥或者統領,要想取得對作戰的勝利,必須得嚴守秘密。
第三十四計 怒傾帝王
鬼穀子曰:“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怒者,動也。”
明智之士,不僅能以言語說動諸侯,而且能以激怒帝王的方式,使帝王為他的言詞而感動。
第三十五計 萬年大計
鬼穀子曰:“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
一個智者,他的目光遠大,不會因小失大,貪圖近利而損名聲。真正的才略絕不是貪近利而忽略大計遠略的小聰明,而是既要麵麵關顧,又能大刀闊斧的興利除弊,既老謀深算,又能不拘於習慣形式。
第三十六計 無形之勢
鬼穀子曰:“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以神肅察也。”
時勢,對於一個統帥或者將領來說是很重要的,他應該在眾人都未留意的時候,悄悄的行動,然後等待時機,一鳴驚人。
第三十七計 不戰為勇
鬼穀子曰:“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也。”
賢達之士,往往能夠在不消耗軍費,不打仗的情況下,就能使敵人罷兵求和。這樣的人,人們常常將他比作“神明”。
第三十八計 霸者之資
鬼穀子曰:“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一旦國家生死存亡之際,那些出類拔萃者,就應當挺身而出,抓緊時機去建立一番霸業。
第三十九計 無百年敵
鬼穀子曰:“世無常貴,事無常師,反於是,杵於彼,其術也。”
世事變換無窮,今天的朋友可能就是明天的敵人,今天的敵人,也可能明天就會成為我們的朋友。
第四十計 降人引路
鬼穀子曰:“情合者聽,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易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手勢譬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
一個將軍或者統帥,他要說服利用別人的將卒,必然要投其所好,使其對自己有一種感恩的心理。
第四十一計 招賢攉奇
鬼穀子曰:“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而無隙者也。”
結法的種類很多,有內結、外結、生結、死結等。張良友項伯,這是“內結”,張儀、蘇秦的合縱連橫法,這是“外結”,以德服人,以惠懷人,為民某副,為國圖利,這是“生結”,褒揚死者,撫慰死者親屬,這是“死結”。第四十二計 推己及人鬼穀子曰:“無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
不要拿別人不想要的東西,來強迫人家接受,不要拿別人不了解的事去說教別人。
第四十三計 反有所得
鬼穀子曰:“欲強反劍,欲高反下,欲取反予,此言反聽之道,有以致誘之。”
相反的事物,不僅相生相成,並且本身就包含有對方的因素在內,有些事情,表麵上看來對自己無益,而事實上卻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好處。
第四十四計 退避觀戰
鬼穀子曰:“郤無極大,禦無強大,則背可脅而並。”
退避可以觀變,強弱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第四十五計 脫困之法
鬼穀子曰:“中經,謂振窮趨急。”
鬼穀子《中經》講的就是如何解救處於困難,有急難者,一個有大誌的人,不論遭遇到什麼環境,他都能堅持自己的信念,為了脫困,他能受世人不能受之苦,償世人不能償之味,隻有這樣他才能幹出一番事業來。第四十六計 以靜製動
鬼穀子曰:“天下之牝,常以靜勝牝,牝[pin]以靜為下。”
環境總是有變動的,人事總是有紛爭的,在紛擾的世事中,隻要持一顆平靜的心去對待,才不會陷入神智迷亂的境界。第四十七計 千金買馬鬼穀子曰:“用賞貴信,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
一個君主,他應該有一種良好的德行,隻有這樣,才能招募到賢能之士。
第四十八計 兼弱攻味
鬼穀子曰:“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謙,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直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謙者,潔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
聰明的人,應該懂得利用他人的弱點去攻擊他。
第四十九計 錄功遺過
鬼穀子曰:“是故智者不用其短,而用與人之所長,智者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聰明的君主對待臣子,應該寬宏大量,多記他們的功勞,少記他們的過失,這樣臣子往往會因感激而以身相報。
第五十計 下詔求賢
鬼穀子曰:“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浴室。”
聖明之人,應該想方設法去收攬人才。
第五十一計 身後之計
鬼穀子曰:“綴去者,謂綴己之係言,使有餘思也。”
賢達之士,即使離開了人世,人們也往往深情的思念他。
第五十二計 退兵製兵
鬼穀子曰:“有退兵之術,有製兵之法,入軍不被甲兵。”
隻因心常清靜,施德行善,雖隻身而入,主帥親其賢軍,住卒親其德,敬畏之不暇,豈有加害者乎?有生死之機,動靜之際,有出入之竅,製之者,無處不是生我之門;縱之者,無處不是死我之地;其所出入內外,全無死地。譬如,陸行不遇凶虎,此正是無死地之驗也。非有遠獸之法,非有禁獸之術,不可。
第五十三計 大賢無敵
鬼穀子曰:“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
賢能之士,能詳盡審視地理環境,上能精通天文天象,能夠隨著四季的變化,役使天下之物。
第五十四計 攻國攻敵
鬼穀子曰:“製人者握權也。”在鬼穀子看來,在攻打敵國時,還要向敵國之容納發起進攻。第五十五計 兩力均衡
鬼穀子曰:“少則可以得眾,故積不足可以為有餘。”
世上萬物,既對立又同一。
第五十六計 以隱為顯
鬼穀子曰:“用人之道,用之必隱,有先王之道,聖智之謀非揣情隱匿,無所索之,此謀之大本也。”
聰明之士,往往不會到處張揚自己的長處,而是處處讓人。
第五十七計 伏間製勝
鬼穀子曰:“熊之捕擊,必先伏而後動,將欲動變,必先養誌,伏意以視間。”
聰明之士,不僅善於在戰場上用兵,而且善於用埋伏下的人員去爭取勝利。
第五十八計 矯枉過正
鬼穀子曰:“聖人見萌芽覷隙,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
一個聰慧之士,一旦國家政治出現了危機時,他就要用國法來挽救,如果情況特別危險,他就必須用嚴酷的刑法來處理紛變的人事。
第五十九計 強而避之
鬼穀子曰:“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之稱。”
賢明之士應該對強弱之分有一個清楚的了解,懂得避強就弱。
第六十計 誘敵之誘
鬼穀子曰:“聖人所誘,愚智之事皆不疑。”
聖人誘愚,則閉藏之,誘智,則撥之以情。
第六十一計 間接觀察
鬼穀子曰:“審定有無,以其實虛,隨其嗜欲,以見其誌意。”
想考察一個人的虛實,我們往往從他平時流露出來的嗜好和性情去判斷。
第六十二計 養虎為患
鬼穀子曰:“故勝者鬥其攻勢,苟進而不知退,弱者聞衷其負,見其傷,則強大力倍,死而是也。”
勝利者如果為了一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隻知道炫耀自己的成功,頭腦,隻知道炫耀自己的成功,而不懂得繼續追擊敵人,則一定會給自己帶來禍害,弱小者與一旦從打擊中清醒過來,發奮圖強,他的力量就得到空前的壯大。
第六十三計 主觀大害
鬼穀子曰:“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有些事情,表麵上看來,似乎辦的很順利,而實際卻恰恰相反,這就要求賢達之士避免犯“主觀大害”的錯誤,深入生活,調查研究,了解真情,否則,隻從主觀意願出發,必然害人害己。
第六十四計 欲將取之
鬼穀子曰:“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
我們想要從對方那裏占取什麼,就必須先給予一些,隻有這樣,我們的目的才能達到。
第六十五計 善用敵人
鬼穀子曰:“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
在戰爭中,一個君主或統帥,不僅要能任用己方的賢才,而且也要利用敵人內部的矛盾,使敵人中的一些人為他所用。
第六十六計 孤掌難鳴
鬼穀子曰:“出無間,入無聯,獨來獨往,莫之能止”
人多不一定獲勝,孤掌也發出聲音,隻要真理在我們手上,我們就將無敵於天下。
第六十七計 利害相關
鬼穀子曰:“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避白、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
要使對方聽你的話,你就必須要給他指明利害之道。
第六十八計 製造敵人
鬼穀子曰:“鬥郤者,鬥強也。”
所謂敵人,即指一種對自己持敵意的力量,人如果沒有敵對的力量,就不會“相反相成”,事業上你必須有一個假想敵,未來打敗這個假想敵,你才會不斷的努力,上進。
第六十九計 以敵為師
鬼穀子曰:“效之於人,驗去亂之前,吾歸於誠已”
一個眼光遠大、胸懷大誌的統帥,不僅以先賢為師,有時,還要善於向敵人學習。
第七十計 耳食傳謠
鬼穀子曰:“金門空物,眾口能爍之,則以眾口有私曲故也。”
世多耳食之流,如聞群有譽甲者,則以甲為偶像,甲之一言一行,皆以為然,而不去深究甲言與行之真實,譽其者也許對甲並不完全了解,而聞者更是以訛傳訛。
第七十一計 潛人核心
鬼穀子曰:“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
一個智者,善於抓住戰機,派遣人員潛入敵人心髒,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勝利。
第七十二計 修成正果
鬼穀子曰:“真人者,與天為一,而知之者,內修煉而知之,謂之聖人。”
人,經過長時間的修煉,才能與“道”相合,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叫做“真人”。在鬼穀子看來,人生在天地之間,誕生時的天性並沒有很大的差別,隻是在誕生以後,才隨著各自所處的環境不同,而變化成不同性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