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苦集滅道之真諦

苦集滅道之真諦
「苦集滅道」這四個字佛教徒認為是佛陀初轉法輪時所開示的道理,也是初學佛者所應知道的基礎佛學,佛教稱之為「四聖諦」。那麼何謂「諦」呢?佛教徒認為諦就是指如是而不顛倒的真理,因此所謂「聖諦」就是指聖人所知道的絕對正確之真理,但是大家都知道真理根本沒有任何的文字相,也沒有任何的語言相,所以具有文字相與語言相的苦集滅道四聖諦應該跟真理無關,事實上「諦」字在《辭海》所解釋的意思不是指真理而是指意義,所以「真諦」就是指真正的意義之意思,因此我們世人不能將「真正的意義」與「真理」劃上等號,否則便會產生偏差之現象,例如夫妻之愛或父母對子女的愛,有的人就認為愛的真諦就是如同《聖經》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所說的:「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事實上這是凡夫俗子之愛,根本不是愛的「真理」,真理哪裡有什麼愛或不愛的煩惱與罣愛呢?任何人與人之間的愛都是凡夫覺知心之作用,本性根本沒有什麼愛或不愛的問題,所以將意苦、身苦、來世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等等凡夫覺知心苦之感受當成是真理,那可能已經誤解了什麼是真理了。
 
佛教徒認為聖人所知道的那些道理就是絕對正確之真理,那可能是已經曲解了聖人與真理兩者之間的關係了,那麼一般世俗所謂的「聖人」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維基百科的解釋是說:所謂聖人大意是指被大眾認為具有特別美德和神聖的人;在中國古代聖明的君主帝王及後世道德高尚儒學造詣高深者,有的也被稱之為聖人,而聖人的界定經常出現在諸子百家的書籍之中;有的宗教則專門通過一定的儀式來加封聖人,但也有聖人是直接被大眾尊奉為聖人;所以聖人事實上都是因為他們表相的美德與行為而被宗教團體與社會大眾所肯定,所以才冊封、敕封、追封或是直接稱之,但是他們那些表相的美德與行為跟真理有什麼任何的關係嗎?老子在《道德經》第二觀徼章即提到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由這一段經文可知美德與善行若能做到天下皆知,事實上反而是惡事,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善惡不二也,善有真善與假善之分,善人也有真善人與假善人之別,做給別人看的善是陽善、是假善,至善是無善的,上善若水而誰能知其善,一個善人能行善至天下皆知又豈是真善呢?所以聖人與善事皆是為了教化世人之假相,但是真善則不為世人所知矣!
 
所有聖人所說的話皆是俗諦,因為真理無言、言語道斷與諸佛妙理非關語言無有文字也,所以不管是什麼聖諦絕非真理而是俗諦也,更何況眾生之苦皆是現象顯現,也是因果報應也,故與真理無關,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時可能有說過苦集滅道之哲理,但是「四聖諦」這個名稱或是說四聖諦就是四種真理,這一定是後世之人杜撰出來的,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的時候他才三十歲,剛剛才開始向眾生說法而已,一開口就跟憍陳如等五位賢者宣講了四聖諦,然後他就告訴這五位賢者,說他所講的四聖諦就是真理嗎?既然真理沒有任何的文字相與語言相,而釋迦牟尼佛又是一個悟道者,那麼諸位仔細想一想,釋迦牟尼佛會跟那五位後來出家的比丘僧說他所講的四聖諦就是真理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如果釋迦牟尼佛真的告訴這五位賢者說他講的四聖諦就是真理的話,那麼釋迦牟尼佛可能不是一個已經真正悟道者,因為他所悟的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與道聖諦等四聖帝事實上是佛理而非真理。
 
但是真正的事實應非如此,而是釋迦牟尼佛確實已經悟道,但是他以方便之說來向那五位賢者講述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與道聖諦等四聖帝之意義,只是後來被後世的佛弟子將這些佛理錯解為真理罷了,以至於以訛傳訛到現在所有的佛門弟子都還是將佛理當成真理而不自知,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釋迦牟尼佛本人在《金剛經》的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就曾經說過:「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說釋迦牟尼佛有所說法,其實是假名安立,事實上釋迦牟尼佛對五位賢者說法亦是觀機逗教、應病予藥與契機而說的,因為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法縛與心結,因此應該用不同的內容來開示他們,事實上釋迦牟尼佛一次跟五個不同悟性、道根、背負、學歷與經歷的人講同樣內容的法就不是很適當,因為其中有的人可能會瞭解,但說不定有的人已經被導誤了還不自知。
 
佛教徒認為釋迦牟尼佛所知一切寂靜之境界,係佛教之根本大義,故又稱為第一義諦、真諦,乃是屬於出離世間法中之究竟深義,而一般所說的俗諦,即是指隨順世俗而說生滅等有之諦理,也就是指世間之事實與俗知之理,因此又稱作世俗諦、世諦或有諦,那麼何謂世間法?又何謂出世間法呢?事實上每一個人對於佛法到底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的體悟都有所不同,有的人認為佛法就是佛法,世間法是世間法,兩者是不相關的;有的人則認為佛法不離世間法;有些人則認為世間法即是佛法。這種種不同的看法,都是來自於認知上的差異,有的人認為世間法者就是流轉生死的法,而出世間法者就是涅槃寂靜的法,而世出世間法者,就是指生死即涅槃也,但事實上所有的法都是在度眾生,離開了世間還需要什麼法嗎?所以佛法是度世人靈體解脫的世間法而不是出世間法,但是話雖如此說,事實上佛法也無法度世人的靈體解脫離開世間,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佛法度化世人的最終目標是成佛,問題是佛一念迷又變成眾生,佛仍然是生滅與無常而非永恆的,因此成了佛之後仍然在世間,哪裡是什麼出世間法呢?
 
既然四聖諦是學佛的基礎,那麼我們首先瞭解四聖諦的內涵是什麼?四聖諦概括了兩重因果關係,佛教徒認為集諦是因,苦諦是果,兩者是迷界的因果;而道諦是因,滅諦是果,兩者是悟界的因果,這是一種從表面現象逆推到深層原因的過程,也就是說修道除惡、滅貪嗔癡,就可以避免痛苦,脫離輪迴,但是所謂的「苦集滅道」這四個字,真的是這樣解釋嗎?為什麼會有這種疑惑呢?因為光是修道除惡、滅貪嗔癡是不能脫離輪迴避免痛苦的,為什麼呢?因為目前佛教徒每天都在忙著放生、唸經、念佛、辦法會、佈施、供養、求功德與福德也是無法脫離輪迴避免痛苦的,因為造惡業會輪迴受惡報,難道造善業不會輪迴凡塵去受善報嗎?既然造善業會墮入輪迴,那怎麼可能脫離輪迴避免痛苦呢?這不是大妄語嗎?佛教徒認為放生有無量的功德,出家也有無量的功德,助印經書、捐款蓋寺廟、供養佛法僧三寶、吃素等等都有無量的功德,那麼所有學佛的出家眾與在家居士幾乎人人都是有功德的無量,那麼他們不輪迴凡塵去享受福報,那麼多的功德又如何能進入無餘涅槃?又如何能保有清淨心呢?
 
   何謂無染?何謂無著?何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呢?惡業會障礙我們的修行,難道善業就不會障礙我們的修行嗎?貪婪、嗔恚與癡迷等三毒會妨礙我們的慧命,難道佈施、供養與福無邊等三惡就不會妨礙我們的慧命嗎?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著作的《六祖壇經》-無相頌中曾經提到說: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佈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佈施、供養、福無邊是「三惡」世人知道嗎?惡業明顯是錯誤的,所以很容易察覺而修正過來,但是一般癡迷的宗教人士或是有假愛心的人卻被善業、善念、佈施、供養、福德、功德等等的福無邊所迷惑而難以脫離啊!這是宗教之過啊!宗教有什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勸世語,雖然可以使一些惡人由惡轉善,但是善有真善與假善之不同,無智之善適足以濟惡,這種假善不但無法使自己的靈體脫離輪迴,更因自己的無知勸別人也一齊做假善事,這些假善事會迫使一些迷惑於福德、功德的愚癡之人墮入生死輪迴,更會使修行人永遠無法成就真道,禍害匪淺故稱為「三惡」。
 
佛教徒知道所謂「苦諦」是指意苦、身苦、來世苦,所謂「意苦」就是指貪、瞋、痴、煩惱等苦,所謂「身苦」則是指生、老、病、死等苦,而「後世苦」則是指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等三惡道受報之苦。因為意苦與身苦乃是世人自己累世業力累積所導致的,所以在「集諦」中就指出讓前世業與後世業業報相續的力量正是每個現世人他自己本身,因此他們認為現世若不治貪、瞋、痴等三毒,而隨意繼續造業下去的話,則煩惱、罣礙就不會斷掉,那麼上述那些意苦、身苦、來世苦等習氣就得以相續下去,而且愈滾愈大,生生世世流傳下去!所以「苦集」兩字,正好說明了因果循環與相續的現象,倘若欲使這些苦的習氣不會一直循環相續,當下從六道中得到解脫使靈體得到大自在,那麼就要靠「滅諦」與「道諦」,佛教徒認為「滅諦」的「滅」字是指涅槃而言,但是佛教所說的涅槃,並非指往生或死掉的意思,而是指寂靜之心而言,因為他們認為滅諦是對治苦集的最好辦法,那麼要滅什麼呢?滅就是去除貪、瞋、痴等三毒與煩惱,但是如果滅了貪、瞋、痴等三毒與煩惱,若是又去造善業、善念、佈施、供養、福德、功德等等福無邊的話,那麼又有什麼用呢?還不是照樣墮入輪迴流轉於生死苦海之中,如此的話生死問題解決了嗎?凡心已經進入涅槃境界了嗎?事實上仍然沒有,所以到最後還不是白忙了一場嗎?
 
我們都知道苦是從煩惱而來的,而煩惱是從迷惑而來的,而迷惑是因為無明之故所以才會產生迷惑,那麼無明又是怎麼產生的呢?在《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的第十八頁疏之中有云:「今謂約生滅門,以不如實知真如法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則無明所覆,失本流末,渾亂真體,故名曰濁。如澄泥沙,復使淨潔,斯之謂清,即指轉五濁而成清泰也。」,由此可知無明是因為自己迷失了自性,違背了性德,所以才動心起念而產生善念或惡念,由於凡心產生善念與惡念之故,故肉身便造作善業與惡業等罪業,因肉身造作善業與惡業等罪業故,所以這些罪業才感召苦報,因此所謂「治病須從根本治,修行須從根本修」,所以我們要改變我們苦的命運,就須知道苦是如何產生的,我們都知道思維會決定行為,行為會養成習氣,習氣會塑造個性,個性會影響命運,因此世人所有的苦皆來自於錯誤的思惟所導致,而動心起念所有的善念與惡念皆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故善念與惡念會被稱為「輪迴種」即是此意,因此若要去除凡心的善念與惡念,那麼就是從根本修,如此才能改變我們錯誤的想法,改變我們錯誤的說法,也改變我們錯誤的做法,若能從這個地方真正轉變了,那麼苦就會自然而然的滅掉了。
 
為了滅掉眾生之苦,釋迦牟尼佛由提出了三十七道品的具體作法,三十七道品又稱作三十七菩提分法或三十七品助道法,為四聖諦中道諦的仔細開展,共區分成七種類別,總計有三十七項,三十七道品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內涵,也是趨向解脫或獲得證悟的道路;在四念住方面區分為:一、身念住(觀身不凈),二、受念住(觀受是苦),三、心念住(觀心無常),四、法念住(觀法無我),四念住主要是對治執身為凈、執受為樂、執心為常、執法為我的四顛倒見;另外還有四念勤,一、未生惡法令不生,二、已生惡法恆令滅,三、未生善法令出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其精進的重點在於行善去惡;另外還有四神足,所謂的四神足就是認為意是產生神通的基礎,故要達到神通須俱足一、欲神足,欲得神通,二、勤神足,精勤習禪,三、心神足,心神專一,四、觀神足,正確觀想等四神足;另外還有五根,所謂五根就是指修習佛法的根本所在,五根就是指一、信根(深信三寶),二、精進根(修行不懈,指四正勤),三、念根(憶念正法,指四念處),四、定根(修習禪定),五、慧根(開發智慧)等五種根;另外如五根已經俱足的話便會由五根產生一、信力(堅信真理);二、精進力(修四正勤的力量);三、念力(破邪、念正的力量);四、定力(治心一處的能力);五、慧力(產生智慧的能力)等五種力量。
 
另外在七覺知方面有一、念覺支(憶念集中而念念分明);二、擇法覺支(選擇正確、適宜的修法);三、精進覺支(任何階段都不能懈怠);四、喜覺支(修禪定得到的喜悅);五、輕安覺支(得到的輕鬆安適感覺);六、定覺支(攝心不散深入禪定);七、捨覺支(捨一切念,不即不離),修習七覺知之目的旨在修習止觀的注意事項和感受。其次還有八正道,所謂八正道是指一、正見解;二、正思惟;三、正語言;四、正行為(正業);五、正職業(正命);六、正精進;七、正意念;八、正禪定等八正道。釋迦牟尼佛認為三十七道品的這些具體作法是道諦之內涵,亦是為了滅掉眾生之苦成就佛道的基礎佛學,但是這是對中、低根器的眾生由惡轉善來說的,若是對那些上等根器或上上等根器的眾生而言,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三十七道品這些具體作法反而會障礙他們的悟道與成道,因此學人不可不慎也,為什麼會這樣說呢?道理很簡單,真經無字、真理無言,凡是有文字相與語言相之經典或言說,一定是有特定對象的方便之說,這不是人人都適合的真理,而是釋迦牟尼佛觀機逗教、應病予藥與契機說法的方便之說而已。
 
釋迦牟尼佛針對當時眾生之迷障所提出來的三十七道品的具體作法,猶如東漢時期華陀神醫對所有醫治過的病患所開出來的藥方一樣,都是有針對性的,華陀神醫對當時所有醫治過的病患所開出來的藥方,能夠醫治目前的各種病人嗎?如果病情完全相同則當然能夠治病,但是如果病情不同呢?當然不能治病,同樣的道理,釋迦牟尼佛當年對眾生觀機逗教、應病予藥與契機說法的方便之說,與之契機者當然受用,但是若迷障之處不同不能契機者呢?當然也不能度化那些不契機之眾生,整個宇宙之間只有唯一之真理才能度所有的人歸真,故佛理絕對不是真理,而是治心之良藥也,因此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三十七道品各類別,對上等根器者來說便是一種導誤,雖然參透佛理的人能夠成佛,但是卻不能成道,為什麼呢?因為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三十七道品皆是假理而非真理,例如四念勤有關於「未生善法令出生」或「已生善法令增長」的部份即是偏向於善的邪見,諸位想一想什麼是「善法」?什麼又是「惡法」呢?善與惡本來就是凡夫俗子的觀念,善惡是不二的,善即是惡,惡即是善,無智之善適足以濟惡,善念與惡念是導致眾生輪迴凡塵墮入生死漩渦之輪迴種,怎麼能讓未生善法的人生出善法或是已經生出善法的人增長呢?
 
這種只能針對中低根器之人所說的法,又豈能拿來對上等根器的人說呢?因為四念勤之觀念對於上等根器的人來說就是一種導誤,如果這樣說難道是釋迦牟尼佛說錯了嗎?非也!釋迦牟尼佛是對當年之眾生觀機逗教、應病予藥與契機說法的方便之說,誰知道他的信仰者卻編撰成經典來導誤世人呢?如果目前的佛教大師,他們以三藏十二部經對一些中低根器的人來說,那還是能契機的,但是如果在電視台的宗教頻道說、在體育館對大庭廣眾說或在學校對所有的教授與大學生說,那是會導誤世人的,正見解、正思惟、正語言、正行為、正職業、正精進、正意念與正禪定等八正道亦是如此,什麼是正見解呢?佛法是正見解嗎?什麼是正語言,難道勸人諸惡莫作或眾善奉行就是正語言嗎?什麼是正行為呢?難道說放生、法會、唸經、佈施或供養等等行為就是正行為嗎?什麼是正職業呢?難道說所有合法的職業就是正職業嗎?那麼何謂正精進呢?難道說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波羅蜜與行菩薩道就是正精進嗎?那麼何謂正意念呢?難道說行善、慈悲、不忍眾生苦等等善念就是正意念嗎?這些具有文字相的理論皆不能稱為正,若是自己所認為的是正理,那麼便是與邪理相對待的話,如此即是凡間的世俗諦,絕對不能將這些具有文字相的理論皆視為真理。
 
因此所謂「滅道」其實不是指滅諦與道諦為悟的因與悟的果等兩諦而言,因為涅槃是指心的靜寂或清淨心與真正的悟道無關,佛教的《緣起法》觀念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佛教徒認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所以世間上的一切事事物物(即一切有為法)都不是憑空而有的,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在各種因緣條件和合之下,才能現起和存在。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之後,那麼事物本身也就不復存在了,這就是佛教所謂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道理。但事實上這是指事物的現象而非指事物的本質,如果將事物之現象誤當成事物之本質,認為這就是宇宙的真相,那麼這就是一種錯誤的思維,在佛教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裡面覺林菩薩在夜摩天讚嘆釋迦牟尼佛的話中曾經說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一句話,一般的佛教徒誤以為此「一切唯心造」的「心」就是指能見聞覺知之心,事實上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一切唯心造」的「心」,並不是人類所知、所以為使用的心,而是真心;此心佛教可能稱為第八識心、如來藏或阿賴耶識,但事實上就是道家所說的炁與儒家所說的性與科學家所說的上帝粒子。
 
《雜阿含經》中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是說明因緣所生法中,因與果的關係,是緣起最好的定義;也說明了此與彼(因與果)之間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沒有絕對的獨立性。這種說法指的就是現象而非本質,所以佛教的緣起觀念正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萬物負陰而抱陽」這一句話,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因為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佛法,是為了度化世人靈體解脫之世間法,所以緣起法所說的法不離「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這個範圍,而阿賴耶識就是生出因與緣這個二的「一」,因此世人若是在緣起法的範圍中打轉,那是不可能脫離輪迴的,所以「苦諦」的來源就是無明所產生的動心起念,動心起念之後因為有善念之因就會有善報之果,有惡念之因就會有惡報之果,所以便落入輪迴之中,因此所謂「滅道」的「道」指的就是導致各種果報的那些道路與方法,也就是指放生、朝山、彌撒、禮拜、法會、濟世、救災、誦經、念佛、加持、灌頂、印心、浴佛、曬佛、繞佛、繞境、進香、安太歲、化煞、法術、吃素、出家、禪坐、持戒、佈施、朝覲、點戒疤、剃度、浸禮、受洗、點玄關竅...等等的有為法或莫法而言,「滅道」就是指要去除想要以這些有為法來悟出真道的各種道路與方法。
 
一般人只知道因與緣,所以才有緣起之說與緣聚之論,但是卻不知道因與緣到底是從何而來,所以誤以為緣起性空,這就是沒有格物的原故,所以才沒有產生真智慧出來,緣起性空的思想,概要言之就是一切法由於無自性,因此得以隨緣幻現,而所幻現的一切法,雖然歷歷在目,但卻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般,故佛教所謂的「緣起」,就是說: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誤的知見,也是只知道因與緣的「二」,而不知道隱藏因與緣的「一」與產生一的「無」,佛教的宇宙論是比較傾向於現象論,而不是形而上學的本體論,既然是現象論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後的假相而非宇宙未大爆炸前之真相,因為如此,所以佛教徒錯將釋迦牟尼佛治心的佛法當成宇宙之真理,這是傳教經師的問題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問題,因為釋迦牟尼佛已經告訴眾生說若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不解釋迦牟尼佛所言之真諦故,真理是妙理,應世之法皆是假理,若將自己宗教之教義當成真理在弘法或佈道者,那皆是在導誤世人,業障匪輕也。
 
因與緣不會無故相聚,道有善道、惡道、吉道與凶道,緣有善緣、惡緣、吉緣與凶緣,聚有善聚、惡聚、吉聚與凶聚,道從哪裡來,道從原道而來,那麼何謂「原道」呢?原道就是造之時也,造化!造化!自造自化,造之時道已生,道生則緣蘊藏於其中,以待相聚,因此眾生既然已經造之,那麼如何能滅道呢?懺悔能滅道嗎?不可能的,已經既成事實了懺悔已遲,那麼禱告能滅道嗎?禱告不可能滅道,因為天權在我不在諸神身上,向諸神禱告有什麼用呢?孔子有一句名言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違背天理之事向神佛禱告有什麼用呢?那麼放生、出家、辦法會、吃素、持戒、唸經、供養三寶、祈福、發願等等之萬法所說的無量功德能夠滅道嗎?那些有為法只是一種宗教矇騙世人的手法,目的旨在在安慰眾生而已,事實上虛有其表,只能掩蓋心性之驚恐或凸顯人性之不安罷了,目前眾生動心起念造了諸多罪業,妄想以宗教諸有為法來去除苦諦或是罪業,猶如緣木求魚一般了不可得。
 
事實上眾生之因果業障與道、緣、聚三者有密切之關係,因此用佛教的三十七道品是無法獲得真正解脫的,命運之機緣不是偶發而是安排,因此造之時即是事之始,造業之時緣已蓄之,隨即隱之蟄伏以待相聚,故滅道之過程是緣聚而滅聚,滅聚之後接著滅緣,滅緣之後接著滅道,道若滅了則緣盡聚亦滅,故古德有云:「道起道落,道生道滅,緣起緣生,緣盡緣滅」,生命之命運如何運化並不是世人可以自我選擇的,而是一切隨緣,而緣是由道而來,道則是在動心起念造作之時即開始,因此世人之命運只是等待機緣成熟而相聚,所以佛法中有一句話說:「一切諸法皆是仗因托緣、互相依存而生,必須和合才能夠成就新的契機」即是此意,故滅道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以其道還其道,以其事還其事,第二種方式則是被害者天赦也,所謂「還」即是仗因托緣而相聚也,加害者與被害者相聚則是滅聚,滅聚之後接著滅緣,緣盡則緣滅,緣滅則道滅,道滅之後因與緣皆無則因果業障自然化解也,因果業障化解之後才能真正得到大自在與大解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