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濟公
-----------------------
現在許多人喜歡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濟公和尚的這句話,往往被他們拿來當擋箭牌,成爲可以肆意吃肉喝酒的“鐵證”。實際上世人僅知有前兩句,卻不知濟公還有後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從而以訛傳訛,誤導了無量迷茫衆生。
其實,濟公的高深境界,絕非凡夫俗子所能想象。比如,沈員外派家仆給濟公送兩只熟鴿子和一壺酒,仆人路上偷吃一只翅膀,偷喝了幾口酒,以爲能瞞天過海,神仙也難知。結果濟公指了出來,仆人不承認,于是濟公到階前吐出兩只鴿子,其中一只少一個翅膀……這種特別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塵莫及,故不可亂學表面行爲。印光大師在《文鈔》中,關于這方面也有諸多教言 ,勸誡後學者萬萬不可隨學,以免自欺欺人。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其實也是有來曆的:明末的破山禅師,于戰亂年間,在夔東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陽營中度日。因李立陽嗜殺成性,爲了救度一方生靈,禅師要求他戒除不必要的殺業。李立陽見禅師嚴持戒律,不食酒肉,就對他說:“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殺人了。”禅師馬上與李立陽訂約,不惜大開酒肉之戒,使許多人得以活下來,一時傳爲美談。
此外,明朝還有另一位和尚,也是爲了救逃到寺廟裏的難民,在山賊面前吃肉喝酒。當時,山賊說只要他吃了手中的酒肉,就可以放過那些人。于是他氣定神閑地端起酒杯,說:“我以酒代茶。”說完一飲而盡。接著拿起肉說:“我以肉作菜,請!”吃後面不改色,坦然自若。山賊見了爲之一驚,鑒于有言在先,只好放了所有的人。
可見,爲了饒益有情而吃肉喝酒,在漢地有些大德的傳記中也有,但這不是普遍的行爲。而藏地的每一座寺院,也並不是所有僧人都行持這些高深之舉。藏傳佛教對戒律的重視程度,來藏地求法的人應該知道,在沒有達到一定境界之前,任何人都不允許做超凡的行爲。若是極個別人做了的話,也許他確實有這種境界,也許沒有。所以,能做和不能做的界限一定要分清,否則,明明什麽境界都沒有,卻裝模作樣、無惡不作,這肯定是不合理的。
當然,假如你眞的有超勝境界,那麽行持如瘋人般的行爲、如啞巴般的行爲,尤其是大圓滿的二十一種行爲,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學佛不能一概而論,倘若以別解脫戒的尺度來衡量一切,這肯定不行;但若是要求每個人都持密宗禁行,不管他的境界有沒有到一定層次,那也不合理。因此,在這些問題上,學習並掌握基礎知識很重要!
唯識學的“八識”
-
唯識學的“八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佛教的唯識學,把一心分八識。茲列表說明如下:
┌1眼識──眼根緣色塵┐
│2耳識──耳根緣聲塵│
│3鼻識──鼻根緣香塵├識(了別為義)──────────────┐
│4舌識──舌根緣味塵│ │
│5身識──身根緣觸塵│ │七
│6意識──意根緣法塵┘ ├轉
八 │ ┌是第六意識所依之根──────────┐ │識
識─┤7第七末那識─┤常隨四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意(思量│
│ └向內執取阿賴耶為我,向外認識境界為實法┘ 為義)┘
│ ┌能藏 能含藏一切法的種子
│ ┌華譯藏識┤所藏 受第七識所薰習───┐
│ │ └執藏 受第七識所執取 ├心(集起
└8第八識阿賴耶─┤無覆無記 │為義)──根
└種子現行時,善惡分明,業報相續 ┘ 本
識
一眼識謂眼以色為緣而生眼識。眼識依根而生。眼根因識能見。而能見者。是名眼。
二耳識謂耳以聲為緣而生耳識。耳識依根而生。耳根因識能聽。而能聽者。是名耳識。
三鼻識謂鼻以香為緣而生鼻識。鼻識依根而生。鼻根因識能齅。而能齅者。是名鼻識。
四舌識謂舌以味為緣而生舌識。舌識依根而生。舌根因識能嘗。而能嘗者。是名舌識。
五身識謂身以觸為緣而生身識。身識依根而生。身根因識能覺。而能覺者。是名身識。
六意識謂意以法緣而生意識。意識依根而生。意根因識而能分別。以能分別前五根所緣色等五塵境界。是名意識。(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七末那識梵語末那。華言意。亦名相續識。又名分別識。此識本無定體。即第八識之染分。依第八識自證分而生。緣第八識見分而執為我。為第六識之主。執轉第六識所緣善惡之境而為染凈。皆由此識也。前第六識名意識。今此識亦名意者。謂第六識依根而得名。此當體而立號。第六識雖能分別五塵好惡。而由此識傳送。相續執取也。(依根者。根即意根也。當體者。即分別之體也。)
八阿賴耶識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識。以其無法不含。無事不攝故也。此識染凈同源。生滅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體本清凈。又如明鏡。能含萬像。若以染分言之。無明依之而起。結業由之而生。具足煩惱塵勞。變現根身世界。即前七種識境。皆是也。若以凈體言之。即本覺心源。離念清凈。在圣不增。在凡不減也。(四分者。一相分。即形相。謂此識能變現根身世界及諸法名義相狀。皆由第八識此分而生。如鏡中所現之影像也。二見分。見即照了之義。謂此識能照燭一切諸法及解了諸法義理。如鏡中之明。能照萬像也。三自證分。自證所具之法。謂此識能持見分相分。親證無礙。如鏡之圓體。能持其明。能含眾像也。四證自證分。證即能證之體。自證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證分見分相分。皆不離此分。是第八識本體。如鏡之痛也。梵語摩尼。華言離垢。根身者。即眼等諸根也。)
第八識是阿賴耶識(a layavijn a na),音譯又作阿梨耶識,此譯為藏識,舊譯無沒識。藏,為含藏的意思,宇宙萬有種子盡納入此識,因此得名。藏有能藏、所藏、執藏等三義。能藏,是能含藏發生諸法潛勢力的種子,即所藏為種子,能藏為第八識現行,此為‘種現相望’。所藏,是第七識熏諸法的種子,故以受熏義名第八識為所藏,能熏為第七識的現行,此為‘現現相望’。執藏,是被第七末那識執著為實法、實我,故以所執持之義名第八識為執藏,能執為第七識,此亦為‘現現相望’。如上,‘藏’雖具三義,然若以第八識為一切諸法緣起之根源觀之,則應以‘能藏’義解釋阿賴耶識最為中肯。關于第八識,尚有毗播迦(vipaka,異熟)、阿陀那(adana,執持)等種種異名。
來源:
http://www.chandao.com/fojiaoweishizong/6/691.htm*************************************************************************
第八意識---阿賴耶識
佛教有許多的門派和學說是依據“緣起性空”這個道理,來看待生命與世界的具體事物的,我今天想用法相唯識宗這個學派來講下“緣起性空”。
唐朝玄奘大師到印度留學取經,回來后在古城長安的大雁塔下的慈恩寺翻譯經典,建立了法相唯識宗,法相唯識宗又叫慈恩宗,咱們大雁塔是慈恩宗的祖庭。所以我這次來長安講課就用法相唯識宗的學說來討論佛教是怎樣看待我們的生命與這個世界的。
法相唯識宗重點在這個“識”字上,“相”即現象,是從紛繁的現象入手來討論事物的。萬法世界的一切相都歸結于“識”。識有不同的層次,首先是從我們主觀認識上著眼的。唯識宗講人有五識,即人對外界是通過眼,耳,鼻,舌,身這五識來感受的,就是俗話說的感性認識。眼睛有眼根,具有的功能叫眼識,對外界的感受是色塵;耳朵有耳根,具有的功能是耳識,對外界的感受是聲塵……其它的不具體說了。佛教與我們一般的心理學一樣,還有個第六意識,就是哲學說的理性認識。佛教講第六意識講得很透徹,比如法相唯識宗講第六意識有幾種作用,第一種作用是五同緣意識,既第六識同前五識的活動是同步的。例如:我看到一朵花,一“看”到便會在腦子里反映出一朵花的形象,噢,是牡丹花。在沒有升起其它的想法時,它只是一朵花,這叫五同緣意識。即而會出現一個五俱意識,在看到一朵牡丹花后,“牡丹花”還僅僅是一個概念,是對事物名字上的判斷,這時你會注意到以后的意識活動就已與前五識脫節開來,五后意識就開始聯想了:“花好漂亮呀,可再漂亮的花也要凋謝呀,人生還不就是如此嗎?”這進一步的聯想叫做獨頭意識。
獨頭意識就是第六意識。它可以完全地脫離開前五識。回想過去與設計未來叫散位的獨頭意識,夢中夢到的東西是夢位的獨頭意識,精神病患者或者酒醉后不能自控,包括練習氣功當中出現的自發動作,是狂位的獨影作用;再有就是修行中入定中看到的東西,前二天講課有人遞條子說:在入定當中看到各種各樣的景象,什么山河大地呀,佛菩薩現身等等。這種現象在練氣功的人當中出現的很多,這在正統的佛法里講沒有什么希奇的,那是第六意識中的定位的獨頭意識。
類比現在的西方心理學,第六意識中的獨頭意識很類似于潛意識。了解西方心理學的人都知道,西方心理學者都研究精神病患者,研究弗洛伊德,研究人的夢。這些實際上在佛法里面那就是第六意識的獨頭作用,也叫獨影作用。而西方心理學探究到此似乎就完結了,佛法講到第六意識并沒有完結,它真正精彩的內容在后面。
佛法認為前五識的活動有個主宰叫做意根,也叫第七識摩那識,就是“我”。看見一朵花,是誰看到了?是“我”看到了;聽見了聲音,是“我”聽到了;思考問題,是“我”在思考問題;做夢,也是”我在做夢。這個“我”從你誕生那天起就一直伴隨著你:“我”要吃東西,“我”要上動物園,“我”長大了,“我”要有個好工作,“我”要結婚等等,到最后死的時候還是“我”死了。一生都執著于一個“我”,一個自我的存在,這個“我”就是摩那識,佛法講叫俱生我執——與生俱來的對于一個“我”的執著。然而到此,佛法對于人的意識的探索還沒有結束,它最精彩的并不是這些,而是第八識。
講到第七識的“我”做這樣那樣的事情,這個“我”的力量的源泉是什么?“我”——這個第七識,統領著前五識造作的結果是什么?(造作就是行為),行為之后必然要產生結果,這個結果儲存在哪里?就儲存在第八識阿賴耶識里面。 第七識統領著前五識行為造作,必然會有結果,但這個結果可能是意屬的,不會馬上產生,就是說它種下了一個因緣,而這個因緣要第增上緣的成熟才能顯現,這個等待的過程就儲存在第八識里,一但等增上緣成熟,它就表現出來給第七識,由第七識統領前五識去做了一件事情,而干完這件事情后,又會有一因緣種入了阿賴耶識,如此循環往復。
例如,我今天出門給一個乞丐五元錢。我有這么一個行為是因為早在我的阿賴耶識里有一顆善良的種子——因緣的存在,等到這個時候增上緣成熟了,才能完成這一行為。增上緣表現在:第一,我手里要有錢,沒錢也給不了,第二,今天還要出門,還要碰上他。當這些增上緣一成熟,那存在我的阿賴耶識里善良的因緣便會萌發,這樣一個行為就完成了。那么這個布施的行為是一個善行,這個善行的結果反過來又在我的阿賴耶識里熏習下一顆善良的種子,等增上緣一成熟,在我生命中的某一節段便會顯現出來,我便可以得到一個很大的富貴。
為什么我具有這樣的智力水平,而您具有那樣的智力水平;我有這樣的像貌,而您有那樣的像貌,依然是阿賴耶識的現行。一個有嫉妒心的人,他種下的是嫉妒的種子,未來的果報是丑陋;一個很吝嗇的人,他種下的是吝嗇的種子,未來的果報是貧窮,如此循環往復。因此,佛家一個重要的學說就出現了——三世因果。一講到三世因果,有人會覺得是在搞迷信。
來源:
http://www.chandao.com/fojiaoweishizong/6/701.htm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財神趙公明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人最喜歡的神祇,是財神。財寶多多益善,財神爺自然也是越多越好。
細細數來,從比干起算,有子貢、范蠡、管仲、白圭、關公、趙公明、李詭祖、多聞天王、善財童子等等,這都是正經財神,還有一些偏財神和準財神,比如吳王劉濞、韓信、鍾離權、沈萬三、劉海蟾;還有一些神仙,身兼招財進寶之職,比如天官、土地爺、彌勒佛、祿星、和合二仙,林林總總得有將近二十位。財神這份工作,要求不低。入選的人,要么本身來頭大,比如釋迦牟尼的繼承人彌勒佛,比如即身成正果的善財童子;要么經歷和財務工作相關,比如子貢、范蠡、沈萬三,本身就是豪商,劉海蟾也以釣金蟾而出名;要么是民間道德標兵或者值得同情的著名人士,比如良臣李詭祖、大忠臣比干、千古大忠臣關羽、永遠健康的副統帥韓信等等。但凡事無絕對,在這一群財神裡,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特例——趙公明。別看他如今功成名就,位列五路財神之首,唯一一位正財神,歷代受的供奉香火最盛。可當我們回顧他的成神之路時,會發現他的職場生涯非常坎坷,堪稱勵誌之典範。中國神話體系混亂而散碎,三教九流混雜一處,版本不一。趙公明同志的生平,很難歸納成一個完整、圓滿、沒有矛盾的故事。因此我只好按照真實歷史的時間線,來回顧他的履歷。最早出現趙公明這個名字,是在魏晉時代。干寶有本講鬼故事的名著《搜神記》,講了個故事:散騎侍郎王祐病重,有一客人來探望他,自稱是趙公明的參佐,邀請他加入。王佑知道他們是鬼,苦苦哀求,客人見他可憐,就叫來幾百個鬼,就著王家祈禱的鼓聲起舞,王佑的病果然因此痊癒。後來王佑找到一本妖書,上面赫然寫著:“上帝以三將軍趙公明、鍾士季,各督鬼下取人。”這個記載很有意思。它告訴我們,趙公明最初的職務不是財神,而是管鬼的將軍。這位將軍不光統率著鬼兵鬼吏,還可以派人去陽間拿人,把將死之人帶走,以充實自己的幕帳——可見他還有勾魂的職能,活脫脫是個無常。另外,請注意他同事的名字:鍾士季。鍾士季就是鍾會,曹魏大將,攻滅蜀國,然後意圖反叛被殺。從《搜神記》的記載來看,鐘會死後,也跑來負責“督鬼取人”,倒也和他生前的專業對口。後來有些典籍寫成“鐘仕季”,有寫成“鍾士貴”,都是從此而來。那麼他們督鬼取人,是用來幹什麼的呢?西晉末年的道家典籍《太上洞淵神咒經》給出了答案:“又有劉元達、張元伯、趙公明、李公仲、史文業、鐘仕季、少都符,各將五傷鬼精二十五萬人, 行瘟疫病。”這裡不僅列舉了趙公明其他幾位同事的名字,而且還點明了他們的正職:瘟疫之神——也就是瘟神。可能有人會撇撇嘴,說怎麼堂堂財神,還乾過這麼不吉利的工種?可大家要知道,在缺乏衛生常識的古代,瘟疫是最可怕的災難之一,又不像洪水、火災那種肉眼可見,因此恐懼最甚。瘟神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相當重要,又怕又敬,地位尊崇。所以神職只有革命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吶。這些瘟神除鐘會以外,包括趙公明在內的其他人,到底是虛構還是源於真實人物,已經無從查考。台灣李豐茂先生在《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裡提出了一個頗有趣的觀點,說魏晉南北朝時有一個習俗,凡敗軍死將,皆感應成鬼主瘟神,因為敗戰往往屍橫遍野,易生瘟疫,化為厲鬼。民間出於迷信,便尊奉死將為神,用以禳鎮。如果此說為確的話,那麼趙公明的真實身份,說不定也是三國魏晉之間某位將軍,只是史書不顯罷了。關於這點,明代有個腦洞奇大的猜想,咱們一會兒再說。不管這些瘟神生前如何,在死後的世界裡,趙公明顯然混得最好。他對本職工作兢兢業業,苦心鑽研業務,以致於後來相關的記載中,一提這個部門,都以他為首。比如茅山祖師陶弘景的《真誥》裡,記錄了一段建吉塚埋圓石文,求告“土下塚中王氣五方諸神趙公明等”。一個“等”字,立刻就凸顯出了趙公明地位的上升。不僅如此,連辦公地點都準備好了——“土下塚中”,再聯想起他的瘟神職能,一個陰森森的幽冥大神形象躍然而出。隋唐之時,瘟疫機構發生了一些改變,體制改革,人員精簡,逐漸由七位瘟神變成了五位。宋代的路時中有本《無上玄元三天玉堂DA法》,裡面的瘟神部門改革,是按業務科室來分的: “東方青瘟鬼劉元達,木之精,領萬鬼行惡風之病;南方赤瘟鬼張元伯,火之精,領萬鬼行熱毒之病;西方白瘟鬼趙公明,金之精,領萬鬼行注氣之病;北方黑瘟鬼鍾士季,水之精,領萬鬼行惡毒之病;中央黃瘟鬼史文業,土之精,領萬鬼行惡瘡癰腫。”在這裡,趙公明分在了西方金精的位置,主管注氣之病。所謂注氣,是九注之一,指肺部感染風邪,隨氣而走,痛無定處。古人認為瘟疫乃是戾氣所化,所以凡注氣之病,也與其有淵源。可是機構改革並未結束。成書於元明之間的《三教搜神大全》提供了另外一個版本:“開皇十一年六月,天空忽然出現五位神仙,袍分五色,各執一件法器。一人手執長杓瓦罐,一人拿皮袋寶劍,一人秉扇,一人持鐵鎚,一人捧火壺。隋文帝挺好奇,就問太史張居仁,這些人都是誰?張居仁說在天上,這叫五鬼;在地上,這叫五瘟,張元伯、夏瘟劉無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士貴、總管中瘟史文業。一出現準沒好事。果然發生了瘟疫。後來有個匡阜真人云游至此,收伏了五位瘟神做手下。趙公明的職場生涯,至此發生很大挫折。自己從瘟神之首退了下來,被史文業所取代,只能主管冬瘟——瘟疫這東西,是春夏易發,寒冬臘月的,誰有閒功夫鬧瘟疫。對瘟神來說,冬瘟主管根本就是字面意義上的冷衙門。先按科室分,再按季節分。趙公明的地位,在一次又一次體制改革中悄然下降。在元代,他終於跌落到了職場最低谷。元代有位道士叫趙道一,寫了本設定集《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瘟神部的分工和人事,又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劉元達領鬼行雜病;張元伯行瘟病;趙公明行下痢;鍾子季行瘍腫;史文業行暴汗寒瘧;範巨卿行酸痟;姚公伯行五毒;李公仲行狂魅赤眼。這次取消了時令劃分,又改回科室分,而且分工更細,還多了幾個之前被精簡掉的神仙,五瘟神變成了八鬼帥,趙公明位列第三,主管拉痢疾… …可憐趙公明從漢代開始,兢兢業業這麼久,卻越混越回去了。但是,在這期間,趙公明的命運發生了微妙的轉變。轉折點,就是在本文前面提及的路時中《玉堂DA法》裡。在這本書裡,作者雖然仍把趙公明劃歸瘟神之部,但在後頭又談及了一次極其重要的變化。“五部之鬼,自受祖師誓約之後,歸心正道之久,故張元伯以忠信位雷府直符;趙公明以威直充玄壇大將;餘皆爲鄷都醜獄之酋長,皆不復為妖也。”就是說,這五部之鬼從漢代開始,在瘟部供職了一千多年,終於轉正了,其中表現最優越的有兩個人,張元伯進了雷府,趙公明則當上了玄壇大將,其他人去了酆都。進編制啦,撒花,歡呼。(雖然《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成書在《玉堂DA法》之後,但從後世繼承來看,後者影響更大,反正中國神話的矛盾之處,比漫威世界還復雜,權當是多個平行世界就好)從《玉堂DA法》開始,趙公明開始脫離瘟部,在道教典籍裡變得偉光正起來。元代《清微元降DA法》封趙公明為“廣聖崇玄洞和眞君”和“五方雲路招真大將神霄總管西禁直君”,模樣也變了:“天冠、赤面、三角眼、美髯、金甲朱履、仗劍,黑虎從之。” 端的是威風凜凜,不再是瘟神凶神惡煞了。《法海遺珠》則封趙公明為“高上神霄玉府大都督雷霆副元帥北極侍御史應元昭烈侯金輪執法”。這些道教典籍給趙公明的封號,雖然沒什麼實質職務,但為他之後的仕途做好了鋪墊。像“洞和真君”、“五方雲路”、“玄壇”、“元帥”之類的稱呼,在日後都會變成趙公明的別號,廣為人知。但是,這些還不夠。趙公明還需要一個體面的身世。在元代之前,趙公明是沒有身世的,橫空出世,缺少根腳。道士們覺得這樣說不過去,便想方設法補完一下設定。翻遍了典籍,倒是在晉代找到一條疑似記錄:陶潛《搜神後記》裡有記載:“趙玄壇,秦代人,得道於終南山”。有人認為這正是趙公明。可“玄壇大將”這個職稱,到宋代才掛到趙公明頭上,顯然與這個有矛盾。再者說,秦代太近了,設定平平,不足已吸引讀者啊。道士們決定就著這個題材,繼續發揮一下。於是元代《搜神廣記》裡第一次出現了趙公明的詳細身世:“元帥姓趙名朗,一名昶,字公明,終南山人。秦時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行圓滿,被玉帝旨,召為神霄副帥。按元帥乃皓庭霄度天慧覺昏梵炁化生,其位在乾,金合水炁之像也。其服色,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者,金遘水炁也。”“元帥上奉天門之令,策役三界,巡察五方,提點九州,為直殿大將軍,北極侍御史。逮漢祖天師修錬大丹,飛神奏帝,請威猛神吏為之守護,由是元帥上奏玉旨,充正一玄壇元帥。”“部下有八王猛將者,以應八卦也。有六毒大神者,以應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時煞也。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以應五行。二十八將,以應二十八宿。天和地合二將,所以像天門地戶之闔闢。水火二營將,所以像春生秋煞之往來。驅雷役電,致雨呼風,除瘟剪祟,保病禳災,元帥之功莫大焉。至如公訟冤抑,神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利宜和合,但有至公至正之事,可以對神言者,禱之無不如意。若以非枉不正之事禱之,神必加譴。敬之毋怠。”這個設定,真是牛逼閃閃。最挑剔的甲方,看到這段描述也會挑起大拇指贊上一句:“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不用再改了,就用這稿吧。”從這時起,趙公明的形象得到了極大改觀,在民間威望日盛。比如楊景賢《西遊記》雜記裡,就有唱詞云:“沙場之上,展土開疆,保護家邦,恰便似趙公明往下方。”值得注意的是,趙公明的瘟神職能此時還在,不過不是散佈瘟疫——那太邪惡了,不符合人物定位——而是除瘟剪祟,保病禳災。除此之外,還多了一個“公平買賣”、“求財利宜和合”的職責,這就是後世財神的淵源所在了。也差不多是在這個時候,趙公明逐漸交卸了瘟神的工作,開始接掌財神。而祭祀玄壇財神的廟宇,也紛紛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有細心的讀者也許要問,既然你的這個設定是依照陶潛來的。為什麼不尊重原作者叫趙玄壇,而改成了趙朗呢?其實這也不是原創,而是源自於另外一個宋代的典故。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跟宰相王旦說:“我做了一個夢哎”。王旦問他做了什麼夢,宋真宗樂呵呵地告訴他:“我夢見了趙氏祖先喲,他說咱家身世可不一般,是九位人皇之一,六個戒指給了矮人,三個戒指給了……呃,串詞了……總之我家祖先是人皇九人之一啦,前世是軒轅黃帝。到了後唐年間,奉玉帝之命降世,叫做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趙玄朗,總治下界,所以後來趙家才得了天下。”王旦知道宋真宗崇道成了魔怔,就回了一句“哦”。於是在這一年,宋真宗追尊趙玄朗為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廟號聖祖。這事必須跟道教有關係,所以道士們對這段典故很熟稔,在創作趙公明的身世時,就把“朗”字給用上去了。不過他們也知道,趙公明原來是瘟神,後為財神,履歷分明,跟那個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趙玄朗八竿子打不著,兩個人不好明著湊到一起,就留了個玄、朗二字為扣兒。“趙公明,名朗,又是玄壇大將。”“大宋趙氏祖先,叫趙玄朗。”儘管去聯想兩人到底啥關係吧,反正道士們不明說……現在很多書裡把趙玄朗和趙公明混為一談,顯然是著了這個道兒。書回正題。趙公明這個設定,還有個缺憾,時髦值還是不夠。普通人類,哪能配上這麼帥的表現,得再高級一點。中國玄幻故事有個特點:不夠帥,往古拽。越往古拽人越帥。於是在《典籍實錄》裡,趙公明的身世又變化了。他不再是那個秦朝的普通人趙朗,而是日之精。上古天有十日,后羿射落其九。其中八個太陽落入青城,變成鬼王,散播瘟疫害人。只有一個太陽化成人形,騎黑虎,執銀鞭,去蜀中隱居。一直到張道陵出現,他才出山為其守護丹室玄壇。張道陵煉出玄丹,他分得一枚,神威更高了一截。接下來的故事,請參照《搜神廣記》。這個設定,更厲害了。趙公明成了九個太陽之一,赤烏之精,身份輩分都高得沒邊。身世、職稱都全了,趙公明做好了準備,要面臨他最終定型的神話命運。時鐘稍微回撥一點。在宋元平話裡有一部《武王伐紂平話》,是《封神演義》的前身。在這部書裡,姜子牙帶兵打到黃河邊上,紂王派了五員大將來抵擋,分別是史元革、趙公明、姚文亮、鍾士才、劉公遠——和五瘟神相比,少了一個張元伯,多了一個姚文亮——這五哥倒霉鬼打不過周兵,就龜縮在黃河水中不動。姜子牙故意在岸邊設宴,趙公明帶頭去劫營,劫到了好酒好肉,痛飲痛嚼。不料酒肉裡早已下了毒,三個吃貨就這麼活活被毒死了。跟《封神演義》吊打十二金仙的趙公明相比,這裡的趙公明實在是太窩囊了……但是這一部失敗作品,卻改變了趙公明的命運。在這之前,趙公明要么是秦代之人,要么是太陽所化,但成名都是漢代。但在這本書裡,它第一次把趙公明的舞台挪到了商周之交。這個想法,讓明朝人的腦洞一下子就打開了。明代是小說的繁榮期,所以文人都有個特點,腦洞奇大。明初有一位文人,叫王璡。他是山東日照人,明史有傳,博通經史,精通金石。他在寧波知府任上,寫了本書叫《瑯琊金石輯註》。在書裡,王璡把宋元明初的傳說揉到了一起,給自己家鄉編造出了一段美好的故事:“財神者,姓趙名朗,字公明,瑯琊古來有之。昔者天上生十日,帝命羿射九日。其八墜海為仙,海上八仙是也。餘一隕於天台,其身為石,太陽石是也,其精為人,趙公明是也。既長成,至峨眉山修煉,得神仙之術。商周交兵,遂受聞太師之邀下山助商,失利為太公所殺。太公岐山封神,朗受封玄壇真君,日精再歸天台,遂真陽附石,神體合一。轄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專司人間迎祥納福之責。此後石下有廟供真君之位,天台山亦易名財山焉。”這個故事,可以說已經集前代之大成。從《典籍實錄》吸納了太陽傳說,只是地點從終南山改到了瑯琊;從《武王伐紂平話》學來了商周大戰,並進一步深化情節,這些故事後來都被《封神演義》拿了過去;又從《搜神廣記》裡吸納了趙公明的財神設定,並擴展了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個手下,這就是現代流傳的五路財神版本了。然後,到了《封神演義》。《封神演義》是一部奇書。奇不是文筆,因為文筆稀爛;奇也不在情節,因為情節稀爛;奇就奇在,閱讀此書之時,能清楚地感覺到設定的存在。各路神仙各種法寶各種陣法神通讓人眼花繚亂,且自成一個體系,這很難得。作者——許仲琳或陸西星——在這部書裡,終於寫成了趙公明的最終版本。他出身峨嵋山羅浮洞,應聞仲之邀輔佐大商,打得周軍諸仙束手無策,還有云霄、瓊霄與碧霄三個實妹,真是人生贏家。可惜他遇見了封神裡的掃地老僧陸壓,被釘頭書暗算而死,飛去封神颱。其實這裡有個細節是可待商榷的。陸壓是離火之精,而趙公明是日精所化,兩家同出一脈,理論上應該干不死才對。估計作者也是考慮到這個矛盾,所以在書裡絕口不提趙公明和太陽之間的設定。後來姜子牙登台封神,把趙公明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光聽名字和財神似乎關係不大。但又給他封了四位部下: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這個人事安排其實挺損的……趙公明親手殺的蕭升,然後又被曹寶一乾坤尺打落了縛龍索、定海珠兩件法寶,仇怨極大。不知他們聽到組織是這麼分配,會是什麼臉色。無論如何,這四位部下的頭銜,一看便知是財神所領——這顯然是從王璡學來的設定——趙公明“財神”的頭銜,就此正式落實。他有時候稱趙玄壇,有時候稱趙元帥,民間傳說,有的時候需要一部經典名著推波助瀾。從元代開始,趙公明崇拜還只略見雛形,但從《封神演義》成書之後,財神趙公明影響日深,擴展到整個中國。一部書成就一位神祇,抵得上幾十卷道藏典籍。可見宣傳這東西,還是得走群眾喜聞樂見的路線才成。而民間的腦洞,並沒因為《封神演義》的流行而合攏。關於趙公明的奇怪故事,也一直層出不窮。比如說在明代,姑蘇地方志裡記錄了一座壇廟:“玄壇廟在玄妙觀前。玄壇,或曰神姓趙,名朗,字公明,趙子龍從兄弟。”不用問,這一定是《三國演義》和《封神演義》看混了,覺得倆人都姓趙,乾脆捏合到一起。趙公明好好的太陽之精,居然成了趙雲的族弟,這種混搭式的同人風格,還真是一點都不講究。後來閒人還附會出一段特感人的故事,說蜀國滅亡之時,趙朗滿腔悲憤,在太廟前自刎而死,魂魄不散,遂成了仙人云雲。大家回想一下。咱們一開始就說過,晉代《搜神記》裡記載有督鬼之神,一個叫趙公明,一個叫鍾士季。鍾士季是鍾會,滅蜀的主力,您想他要是跟蜀漢殉忠成了同事……恐怕架都打不完,還要不要幹活了?清朝人的腦洞,也不遑多讓。顧祿在《清嘉錄》寫過一個習俗,叫做“齋玄壇”:“俗以三月十五日為玄壇神誕,謂神司財,能致人富,故居人多塑像供奉。又謂神回族,不食豬肉,每祀以燒酒牛肉,俗謂齋玄壇。”得,趙公明又成回民了。不過要說腦洞,還得數台灣同胞。台東地區有趙公明崇拜,當地尊稱為玄壇爺。不過“玄壇”二字有點複雜,廣大群眾不易寫出來,方言發音又與官話有差異,遂在訛寫成了“寒單爺”。“寒單”二字不怎麼吉利,又冷又孤單,財神爺肯定不高興。財神爺不高興,大家都要倒霉。怎麼辦呢?善良的台東人民想到一個好辦法——鞭炮。鞭炮劈啪作響,熱鬧非凡。而且裡面蘊藏火藥,炸開之後熱浪滾滾。那麼往財神爺身上扔點著的鞭炮,他老人家一定非常高興。無懈可擊的邏輯!於是在台東,從清末開始就有了元宵節炸寒單的風俗。一到正月十五,就有真人扮演“肉身寒單”,頭戴紅巾,身著紅褲,上身赤裸站在轎子上巡遊各處。沿途群眾紛紛投以點燃的爆竹,越靠近寒單爺炸開,就越吉利。不知道花了兩千多年才當上財神的趙公明天上有知,會是怎樣一副表情。
古老的八字婚配
博方家茶餘飯後一笑
1924年甲子屬金(鼠)1925年乙丑屬金(牛)1926年丙寅屬火(虎)
1927年丁卯屬火(兔)1928年戊辰屬木(龍)1929年已巳屬木(蛇)
1930年庚午屬土(馬)1931年辛未屬土(羊)1932年壬申屬金(猴)
1933年癸酉屬金(雞)1934年甲戌屬火(狗)1935年乙亥屬火(豬)
1936年丙子屬水(鼠)1937年丁丑屬水(牛)1938年戌寅屬土(虎)
1939年已卯屬土(兔)1940年庚辰屬金(龍)1941年辛已屬金(蛇)
1942年壬午屬木(馬)1943年癸未屬木(羊)1944年甲申屬水(猴)
1945年乙酉屬水(雞)1946年丙戌屬土(狗)1947年丁亥屬土(豬)
1948年戊子屬火(鼠)1949年已醜屬火(牛)1950年庚寅屬木(虎)
1951年辛卯屬木(兔)1952年壬辰屬水(龍)1953年癸已屬水(蛇)
1954年甲午屬金(馬)1955年乙未屬金(羊)1956年丙申屬火(猴)
1957年丁酉屬火(雞)1958年戊戌屬木(狗)1959年已亥屬木(豬)
1960年庚子屬土(鼠)1961年辛丑屬土(牛)1962年壬寅屬金(虎)
1963年癸卯屬金(兔)1964年甲辰屬火(龍)1965年乙巳屬火(蛇)
1966年丙午屬水(馬)1967年丁未屬水(羊)1968年戊申屬土(猴)
1969年己酉屬土(雞)1970年庚戌屬金(狗)1971年辛亥屬金(豬)
1972年壬子屬木(鼠)1973年癸丑屬木(牛)1974年甲寅屬水(虎)
1975年乙卯屬水(兔)1976年丙辰屬土(龍)1977年丁巳屬土(蛇)
1978年戊午屬火(馬)1979年己未屬火(羊)1980年庚申屬木(猴)
1981年辛酉屬木(雞)1982年壬戌屬水(狗)1983年癸亥屬水(豬)
1984年甲子屬金(鼠)1985年乙丑屬金(牛)1986年丙寅屬火(虎)
1987年丁卯屬火(兔)1988年戊辰屬木(龍)1989年己已屬木(蛇)
1990年庚午屬土(馬)1991年辛未屬土(羊)1992年壬申屬金(猴)
1993年癸酉屬金(雞)1994年甲戌屬火(狗)1995年乙亥屬火(豬)
1996年丙子屬水(鼠)1997年丁丑屬水(牛)
男金女金--兩金夫妻硬對硬、有女無男守空房、日夜爭打語不合、各人各心各白眼
男金女木--金木夫妻不多年、整天吵打哭連連、原來二命都有害、半世婚姻守寡緣
男金女水--水金夫妻坐高堂、錢財積聚喜洋洋、子女兩個生端正、個個聰明學文章
男金女火--未有姻緣亂成親、娶得妻來也是貧、若無子女家財散、金火原來害本命
男金女土--金土夫妻好姻緣、吃穿不愁福自然、子孫興旺家富貴、福祿雙全萬萬年
男木女金--夫妻和好宜相交、錢財六畜滿山莊、撫養子女姓名揚、木金萬貴共一床
男木女木--雙木夫妻難相合、錢財有多亦克子、原來兩木多克害、災難瘋病多加流
男木女水--男木女水大吉利、家中財運常進室、常為寶貴重如山、生來兒女披青衫
男木女火--木火夫妻大吉昌、此門天定好姻緣、六畜奴作滿成行、男女聰明福自隆
男木女土--土木夫妻本不宜、災難疾病來侵之、兩合相剋各分散、一世孤單晝夜啼
男水女金--金水夫妻富高強、錢財積聚百歲長、婚姻和合前程輝、禾倉田宅福壽長
男水女木--木水夫妻好姻緣、財寶貴富旺兒郎、朱馬禾倉積滿院、男女端正學文章
男水女水--兩水夫妻喜洋洋、兒女聰明家興旺、姻緣美滿福雙全、滿倉財產好風光
男水女火--水火夫妻不相配、在家吃飯在外睡、原因二命相剋害、半世姻緣半世愁
男水女土--水土夫妻不久存、三六九五見瘟王、兩命相剋亦難過、別處他鄉嫁別克
男火女金--金火夫妻克六親、不知刑元在何身、若是穩有不孝順、禍及子孫守孤貧
男火女木--火木夫妻好婚配、子孫孝順家業旺、六畜錢糧皆豐盈、一世富貴大吉昌
男火女水--水火夫妻雖有情、結啼姻緣亦不深、兒女若是有富貴、到老還是孤獨人
男火女火--兩火夫妻日夜愁、妻離子散淚水流、二命相剋宜不聚、四季孤獨度春秋
男火女土--火土夫妻好相配、高官祿位眼前風、兩人合來無克害、兒女聰明永富貴
男土女金--土金夫妻很姻緣、兩口相愛至百年、內宅平安六畜福、生來女兒均團圓
男土女木--土木夫妻意不同、反眼無情相剋衝、有食無兒克夫主、半世姻緣家財空
男土女水--土水夫妻定有獸、接到家中定有災、妻離子散各東西、家中冷落財不來
男土女火--土火夫妻大昌吉、財糧不愁福壽長、兒女聰明生端正、富貴榮華好時光
男土女土--雙土夫妻好姻緣、共歡一世福雙全、兒女聰明多興旺、富貴榮華好家園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