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佛珠手鏈顆珠數目所代表的含義


 說法1


佛珠,也叫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時用以記數和束心的工具;同時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時必備的一種信物。

根據藏經的記載,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這種佛珠因爲太長,只供極少數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法會中作爲裝飾,此外極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爲108粒(密宗行者爲110粒),中品爲54粒,其余有42粒、21粒、14粒、12粒及淨土宗的36粒、禅宗的18粒等。

佛珠的粒數各有其義: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個數;108粒,是表示單純的108種煩惱,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種無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27粒的,表示聲聞之27聖賢;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經所說十四忍(三賢、十聖加正覺);12粒的,表示12因緣。其余36、18等粒數的佛珠,有的是爲了攜帶方便,分108數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則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

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他義。

佛珠的經常反複把玩,使手、腦、心並用,修身養性,有益健康,其樂自得 。


附:常見18粒與14粒手鏈代表意義詳解


十八顆

俗稱“十八子”,此中所謂 “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十四顆

表示觀音菩薩與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衆生同一悲仰,令諸衆生獲得十四種無畏的功德。

十四無畏:

1)使衆生返照自性,獲得解脫,是爲無畏。

2)使衆生旋轉知見,苟遇火難,火不能燒,是爲無畏。

3) 使衆生旋轉觀聽,雖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爲無畏。

4) 使衆生入于羅刹鬼國,鬼自滅惡,是爲無畏。

5) 使衆生六根消複,臨當被害,刀段段折壞,是爲無畏。

6) 菩薩明照十方,使衆生不受藥叉、諸幽冥所害,是爲無畏。

7) 使衆生不受虛妄聲塵系縛,是爲無畏。

8) 使衆生行于險路如行坦途,遇賊不受劫,是爲無畏。

9) 使性多淫者,不生色念,是爲無畏。

10)使懷忿記恨之人不生嗔恚,是爲無畏。

11)使一切昏鈍無善心之人,遠離癡暗,是爲無畏。

12)使無子衆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是爲無畏。

13)使無子衆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是爲無畏。

14)使衆生持觀音名號者所得福德與恒河沙數無異。


說法2


佛珠的作用:

助人收攝心意, 消除妄念, 專注修行。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金剛薩缍菩薩倡曰:“靜慮思念心專注,念諸如來菩薩名,當獲無量勝功德,所求勝願皆成就。”
一顆顆念珠,圓潤飽滿, 象征菩薩圓滿的正果, 用線貫穿起來, 表示菩薩的種種功德,慈悲喜舍貫穿如一。 串珠中的每一粒母珠(俗稱佛頭),表示彌陀佛的無量光明無量壽。分開隔飾,表示以菩薩的種種殊勝功德來斷除衆生的種種煩惱。

《數珠功德經》中說:“若有人手持數珠,雖不念誦佛名及陀羅尼者, 此人亦獲福無量。”

《金剛項念珠經》偈雲:“若安項髻淨無間,由戴項上滅四種罪。手持臂上除衆罪,能令行人速清淨。”


佛珠的種類:

1.按佩戴方法:

  挂珠:一百零八粒加五十四粒。挂于頸上。

  持珠:十八粒、二十一粒、二十七粒。 手持。

  戴珠:十八粒、十四粒或更少。 戴于手腕。

2.按制作材料分:

  “佛言, 阿彌陀佛刹中, 皆自然七寶,謂黃金、白銀、水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其體性溫柔,以是七寶相間爲地。” 或爲珍珠、瑪瑙、砗磲、琥珀、水晶、珊瑚、硫璃,象征高尚、純潔、堅毅、安詳、富足、健康和圓滿,又代表覺悟和智慧,用七寶鎮宅可獲無量功德。


佛珠的含義:

  佛珠中的寶珠稱之爲“摩尼珠”,意爲“如意”、“清淨”。比喻清淨的佛性,即本覺眞心。

念珠分爲四品:

  (1)最上品一千零八十粒, 高僧大德和潛修人用。

  (2)上品爲一百零八粒。

  (3)中品爲五十四粒。

  (4)下品爲二十七粒。

念珠的意義:

  1.一千零八十粒:包括十法界的一千零八十個數, 指迷與悟的世界,即六凡界和四聖界 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聲間、緣覺、菩薩、佛界。

  2.一百零八粒:代表斷除十八種煩惱,而證得一百零八種無量三昧,即是心安往于一境的寂靜狀態,不散亂的正定中境界, 也可表示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等。

  3.五十四粒:菩薩修行的五十四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四善根。

  4. 三十三粒:觀音菩薩的三十三種化身, 或三十三天。

  5. 二十七粒: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賢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學” 和第四阿羅漢的“九無學”。

  6.二十一粒:表示本有十地與修生十地和佛果,或表示十地、十波羅密和佛果。

  7.十八粒:十八界, 即六根、六塵、六識。

  8.十四粒:觀音菩薩的十四無畏,或《仁王經》所說的十四忍。

  9.十粒:十方衆生,十波羅密,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